郑板桥: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文稿 | 儒风君原创
提起郑板桥,世人皆知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究竟难在何处?
难就难在鸡毛蒜皮不计较,大是大非不糊涂。
反观生活中的不少人,整日为一点蝇头小利纠缠不休,遇到原则性问题反倒随波逐流,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完全是本末倒置。
1
小事不计较,是一种心态。
老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其实是在给自己添堵。
小事上懂得退让的人,往往有大智慧、大格局。
《桐城县志》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清康熙年间,桐城张家在修葺祖宅时,就宅基边界问题与邻居吴家发生了争执。
两家大宅都是祖传的产业,年代已久,谁占了谁三分地本就是笔糊涂账。涉及祖产,谁都不肯退让分毫。
张家家主张英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小小的民事纠纷牵扯到尚书大人,就连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
眼看矛盾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飞书进京,把这件事禀报张英,打算让他出面摆平吴家 。
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大笔一挥赋诗一首,诗曰: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遵照诗意,主动将垣墙拆掉,向自家园内退让三尺。谁知这一举动竟然感动了隔壁吴家,也效仿张家把围墙后撤三尺。
自此两家院墙间,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可供乡邻们自由通过。桐城六尺巷由此得名。
2
大事不糊涂,是一种原则。
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明确底线,遇事不做墙头草,待人不做烂好人。
人的一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就那么几件,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原则,才是真正的靠谱。
都说字如其人,做人标榜“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就连书法作品都很“不正经”。他在汉隶中混入行、楷、草的写法,美其名曰“六分半书”。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写字不守常规的人,在为官批复乡民诉状时,无论处理什么问题,哪怕发怒斥责刁民,回复的批文也从不潦草含糊,足见其为民负责的精神。
郑板桥担任潍县县令期间,正逢大饥荒,严重到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他不顾上峰阻挠,提前开仓放粮,救活了数万名灾民,可自己却因此罢官还乡,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擅画竹,曾在画旁题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竹石》表达出的傲气风骨,与世人常谈的“难得糊涂”大不相同。
不斤斤计较是他的胸襟,不同流合污是他的态度。
3
小事不计较,才会有大气度,平静看待世间的纷扰,身居闹市而心怀宁静;
大事不糊涂,才会有大格局,不被眼前小利所诱惑,俯仰无愧于天地内心。
生活不是计算题,鸡毛蒜皮别算计;
生活不是糊涂账,心中有数才不慌。
守住内心的宁静,守住做人的良知。
相关文章
-
西晋“八王之乱”的八个王都是什么关系?哥们?叔侄?爷孙?
-
一本不正经:夏韭冬草
-
贾珠死后,果真是王熙凤抢了李纨的工作吗?其实是贾府规矩大
-
朱元璋皇陵之谜 朱元璋墓穴在哪里
-
党史百年·天天读|10月29日
-
金山龙:云南大型食草恐龙(长7.5米/距今1.98亿年前)
-
小鞋匠传奇
-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朱棣?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
从魏忠贤和东林党之争看明朝的衰败
-
昭君出塞之谜 昭君出塞的故事简介
-
《亮剑》李云龙半夜查房,发现朱子明被窝凉,为何果断下令战斗?
-
毛泽东中央警卫团从哪选人?周恩来亲自"把关"
-
辛弃疾未任过广德军通判
-
秘书忆林彪:很多评价都不真实电视剧更假
-
“曾门四弟子”分别是什么人?
-
三国最后谁统一天下:司马家族(魏国国力强盛)
-
“东山再起”的东山究竟在哪儿?
-
御船龙:日本兽脚肉食恐龙(暂时疑名/出土于熊本县)
-
这个传奇女子,她的4个儿子都做了皇帝,自己身兼2国太后
-
水浒传中燕青的实力怎么样 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排第三十六位)
-
宋庆龄三姐妹鲜为人知的关系?
-
唐朝忽悠大王是谁?李建成?李世民还是李元吉?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是如何夺取曹魏政权的?
-
赣南龙:中国江西出土的巨龙类(诞生于7000万年前)
-
农村13种铜制日用品老物件,70后都很少见,你认识几种你家还有吗
-
整个兵团要上前线拼命,参谋长装病躲进医院,事后却得到继续重用
-
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 宋仁宗孩子为什么死了那么多
-
解放军副师长叛逃台湾后,奖励500两黄金一名特务老婆,后被老蒋处决!
-
古代农民起义声势都很浩大,为什么最终成功建国的,却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