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原标题: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金庸辞世的余波,

是人们想起饰演过杨过的两名演员:

一个花2亿元办了一场“世纪婚礼”,

另一个捐建了100多所山区小学(教学楼)。

前面一个,我们不去说他,

大家可以上网,

找找2015年那场奢糜婚礼的报道。

后面一个,是香港演员古天乐

今年4月,

48岁的古天乐终于捧得金像奖影帝,

他在获奖致辞中说,

“我不是一个有很多话要讲的人”。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古天乐首夺金像奖影帝。

这不是他的自谦,他一直在默默付出,

但从不主动对外宣传,

无论是他的演艺事业,

还是他的扶贫工作。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

古天乐成立慈善基金会,

开始在内地捐建学校。

当香港媒体关注到这件事时,

他已经捐建了49所学校。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当内地网友关注到这件事时,

他的第100栋教学楼已经完工。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如今,他捐建的第105所学校正在奠基。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几年前,有香港记者问古天乐,

在内地捐建60多所学校花了多少钱?

古天乐通过经纪人回应,称不想透露,

只是本着做善事的心,

不想讲钱,也没有目标要捐建多少学校。

又有记者“关切”地对他说,

别的明星都有豪车,甚至私人飞机,

而你古天乐什么都没有,

只有一堆学校,

希望你能好好照顾自己,别太累。

古天乐却回答说,

我还要建,还有很多人需要我!

这个年代,声称做慈善的明星其实不少,

有真慈善,但也有伪慈善,

有真金白银地捐,也有诈捐,

有低调地做慈善,

也有高调地为自己增加名气和光环。

每个人做慈善的动机,对慈善的认知都不一样,

只要真做了,就是好样的。

我不对形形色色的慈善方式评判孰高孰低,

但每次看到古天乐不仅捐钱,

还亲自到山区支教的那些无摆拍的模糊照片,

总是会特别感动一些。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再回看那些挥霍无度、宣扬奢糜的明星,

那些偷税漏税、贪得无厌的明星,

那些操纵股价、瞒天过海的明星,

真的只能感慨一句:

人跟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他们坐拥千万粉丝,

俨然人生赢家,号称人生导师,

但说实话,他们的思想境界,

远远不如100多年前的一个乞丐!

这个乞丐姓武,

鸦片战争前两年出生在山东一个贫寒家庭,

连名字都没有,

家中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武七”。

武七14岁离家给人做佣工,

雇主欺负他是文盲,做假账,

赖掉他3年工钱,还把他毒打了一顿。

武七气得口吐白沫,

不食不语,病倒三天。

这场病后,他下定决心,

一定要为像他一样贫寒的子弟办所义学,

让他们有书可读,

不再像他一样因为文盲而受人欺骗和欺负。

命运对我不公,

我要用尽全力让别人少受这种不公。

他为自己编了许多“义学歌”,

一边唱着,一边开始乞讨生涯。

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

一个文盲乞丐能够兴办义学,

所有人只当他是一个疯子。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武训传》剧照。

武七确实疯了,

他一生中无数次向人磕头下跪,

把自己装扮成丑角,

给人当牛马骑耍,

甚至表演吞蛇、吃蝎子,

只为了换取别人一点买笑钱。

章太炎说过,这个世界上,

能办成大事的,都是精神病。

就是这样一个“精神病”,

把乞讨来的钱一点点积攒起来,

请地方士绅存放生息或购地放债。

到1888年,武七50岁的时候,

他在老家的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

终于建立起来了。

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人来任教,

又跪求贫寒人家送子弟来上学,

当年招生50多人,分文不取。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武训传》剧照。

各级官员知道武七的义行,逐级上报,

皇帝赏给他“乐善好施”的匾额,

但他将所得赏赐全部投入办学事业,

随后几年内,又创办了两所义学。

这时候,他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武训”

山东巡抚张曜坚持要给武训建牌坊,

以表彰他的功绩,

但由于武训本人的反对,

牌坊迟迟没有动工。

这时候,武训的名气已经很大,

但他照常讨饭,依然住破庙、吃粗粮,

想方设法充实学校的费用。

学生们屡次劝他改变生活,

并跪请他搬到学校去住。

武训坚决不肯,他说:

“善人施钱,是叫我兴办义学,

为穷孩子们读书识字。

我若是自己享受,那就是欺骗善人了。

这违背良心的事,我是决不干的。

而且我只有快乐,毫无苦恼,

你们好好读书吧,不要常挂着我。”

武训身体不好,但他舍不得花钱看医生,

一次他从坍塌的房屋中,

捡到几颗发霉的药丸,吃后中了毒,

死时年仅59岁。

总是有人抱怨出身不好、前程堪忧,

但你是否知道,

在这个凉薄的世界上,

有一些比你更卑微的人,

在漫长的卑微中活出不朽的崇高?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武训被称为“千古奇丐”。

武训去世后十年,1906年,

在今天的上海浦东这个地方,

出现了另一位武训式的人物。

他叫杨斯盛,跟武训一样,

父亲早亡,家贫无力读书,

13岁就流落上海学做泥水工。

经过数十年的打拼,

杨斯盛实现了命运的逆转,

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承建商。

原本可以过上成功人士的生活,

也可以把自己的家产传承下去,

但到了晚年,杨斯盛冒出了一个伟大的想法。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杨斯盛。

他想到自己年少无法读书,遗憾终生,

不想让家乡子弟也有失学之苦,

决心将毕生积蓄捐献出来办学校。

他公开表态,家产与其传给子孙,

不如用来兴学,完成国民一份子的义务。

事后,他对黄炎培说:

“做出这个决定后,遭到极大的压力,

内之家人,外之戚友、族党,

都说我发了狂,中了蛊。

如果我意志不坚定,这事就办不成了。”

他不顾阻力,先后捐出30余万两,

创办了浦东中学。

这笔钱占到他整个家产的三分之二,

剩下的财产,他大多也捐出去做了公益,

留给家属的只占十分之一,

仅够他们维持生活。

当时浦东人都说他是“毁家兴学”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杨斯盛兴办的浦东中学以及胡适的题词。

清政府官员知道后,要对杨斯盛进行褒奖,

杨斯盛坚决拒绝,

说我办学不是为了名利。

他还请黄炎培代他推辞掉。

黄炎培无限感慨:

“先生思想进步,在当时社会上,

还找得到第二个人吗?”

胡适直接说,

杨斯盛是“中国第一伟人”

临死前,杨斯盛特别嘱咐家人,

不得干预学校事务。

他说他唯一的遗憾是,

给学校留的基本金太少,

没办法免去所有学生的学费。

他说:“我很惭愧,我志向大而力不足。”

杨斯盛病逝在1908年,距今110年,

隔着一个多世纪的时光,

我们这个时代,仍难找到像他那样的人。

伟大的品质静静地在一个人的血液里流淌,

你看不见,

但你看见了,一定心生敬重。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杨斯盛铜像。

善良无关贫富,

物质上一无所有的人,

内心也许富可敌国。

高贵无关贫富,

职业也许十分低微,

但内心却光芒万丈。

1913年出生的白方礼,家贫没上过学,

解放后,靠蹬三轮车拉扯大了4个孩子,

其中3个考上了大学。

他曾告诉儿子,父亲虽然没文化,

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

1986年,白方礼回了趟河北老家,

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

孩子们告诉他,

大人不让他们上学。

他找到孩子的家长,家长们都说,

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

内心深受触动的白方礼,

当下决定捐出5000元养老钱帮助孩子们上学。

这一年,他已经74岁,

从此开始了捐资助学之路。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白方礼蹬三轮车助学。

"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

可蹬三轮车还成……

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

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

这位74岁的老人,重操旧业。

自己不吃鱼,不吃肉,

有时候还捡人家扔掉的馍吃。

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

那都是他平时捡来的。

在很多人眼里,

这个风烛残年的苦力,活像个乞丐。

他的儿女后来接受采访说:

我在街头看见他蹬车。看着那身影,

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说不出。

就是心疼他,日晒雨淋的,

别人看着还以为是无儿无女的孤老头。

你说他到底为了啥?

可他说:“你甭管,别惦记我,我挺好的。我这样活着,我觉得特别自在。”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白方礼。

冬天,他到天津耀华中学,

递上盒饭里的500块钱,

“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老师们全哭了。

到2005年病逝,19年间,

白方礼老人一共捐出了35万助学金。

而临终前,他的个人存款是零。

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以及刚去世的时候,

他两度入围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

却两度落选,

就像网友暗讽的那样:

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

生而为人,请不要丢弃人性的光辉。

真爱无声,

高尚的人不用说话,世人感受得到。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白方礼去世后,他的三轮车被展出。

白方礼逝世10年后,2015年,

又一位拾荒老人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他的女儿在整理他的遗物时,

意外发现父亲生前沉默背后的伟大。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韦思浩女儿整理遗物,发现父亲化名捐款助学的部分凭证。

原来,10多年来,

父亲一直化名捐助贫困学生,

不仅捐赠了自己大部分退休教师工资,

还一直通过拾荒在贴补捐助。

这位老人真名叫韦思浩

1999年从中学教师的工作退休后,

就放弃了轻松的晚年生活,

也放弃了做一个社会的体面人。

他找了根竹竿,挑着两个大袋子,

开始拾荒之旅。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拾荒老人韦思浩。

2014年,韦思浩阴差阳错地进入媒体视野。

那一年,有记者发现,

这个拾荒老人经常到杭州图书馆读书看报,

而且每次翻书前,都会认真地洗净双手。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韦思浩在杭州图书馆看书。

2015年底,他被车撞伤后不幸离世。

随后,人们才知道他的事迹,

他留下了一堆捐资助学证书和书信,

通通化名“魏丁兆”;

他生前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今年年初,杭州图书馆展出韦思浩塑像。

人们纷纷感慨,

韦思浩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拾荒者,

他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拾荒者”。

也许在一个助学老人的心中:

你的举手之劳,会改变某个人的命运,

你不知道不要紧,

你只要相信,这种改变在切实地发生着。

生于平凡,终于伟大,百年来他们凭什么感动中国?

▲杭州图书馆,韦思浩塑像。

善良,可以超越生死,对接历史,

感动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武训、杨斯盛到白方礼、韦思浩,

再到古天乐,

他们的身份、地位、职业乃至财富都迥然不同,

但丝毫不影响他们,

在做同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事情。

70多年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

“中国要想造成一个好学的民族,

需要一百万位武训先生,

开办三百万所学校及读书处,

平均每校每处普及一百五十人之教育,

才能叫整个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人(当时中国总人口),

家家读书、人人明理。

大家活到老学到老,

才能保证整个民族继续不断之进步。”

这段话背后的思想,迄今值得国人深思,

但愿我们的民族,不是只有一个武训,

只有一个杨斯盛,只有一个白方礼,

只有一个韦思浩,只有一个古天乐。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