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战争史料 > \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是什么样的?

原标题: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是什么样的?

现在如果有人说起中东地区,我们大部分人的脑海里所呈现的都是一个巨大的靴子半岛和它周边狭窄的沿海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其相当于欧洲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的面积成功的占据了所有在地图上寻找中东地区的人的眼光。于是乎,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世界也随之成为大家想要了解中东地区的最大众化的一条途径。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是什么样的?

阿拉伯半岛是闪族的摇篮,以闪族为母系的希伯来人,阿拉伯人,巴比伦人,腓尼基人从这里分化诞生,流连肥沃的新月地区,北非和中亚,创造了无数文明。而最为我们熟知的,是阿拉伯半岛所诞生的另一种东西——“伊斯兰教”,现在这个宗教的信徒遍布世界各地,并逐渐超过四亿人:地球上每八个人里就有一个穆罕穆德的信徒,清真寺的礼拜声遍布世界几乎三分之一的土地。伊斯兰教几乎成为了阿拉伯世界和中东的代名词,只要人们一提起中东,就要说一句:“知道,绿教发源地嘛。”然而对这片广大土地的认识,仅仅通过一种宗教就可以以偏概全了吗?

当然不。

如果把阿拉伯人的历史分为两段,那便是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的历史和伊斯兰教诞生之后的历史两个部分。虽然阿拉伯和伊斯兰在现在几乎无法分割,混为一体,但并不代表阿拉伯人和其历史必然与宗教绑在一起,于是乎,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伊斯兰教创立之前的中东,一个还没变绿的阿拉伯世界。

一切的起源,都在阿拉伯半岛。

在较古早时期,阿拉伯半岛的生存环境要比现在好很多,来自大西洋的季风,尽管现在只能带给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以色列)高地些许降水,在彼时却完全可以到达更深处的阿拉伯地区,强大的雨水冲刷出比现在更多更密集的河流,滋润沿海地区条形的沃土——没错,尽管雨水较为充足,阿拉伯半岛仍然只有部分地区适合居住,被红沙地区连接的大内夫得沙漠和鲁卜算哈利沙漠还是无情的分割了半岛的南北部分。将最古时代的阿拉伯人分为了以游牧掠夺为主的,说阿拉伯语的北部游牧阿拉伯人和南部以经商定居为主的,说古老的闪族语言,赛伯伊语或者其他语言的南部商贸阿拉伯人。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是什么样的?

sem语分布

南方更加广阔的居住地区和较好的商业地位决定了直到伊斯兰教兴盛的中世纪之前,南方的阿拉伯人生活的要更好一些:北方的阿拉伯人,主要以“贝杜因人”为主,普遍住在简陋的“毛屋”里面,这些避风挡雨的屋顶由驼毛羊毛织造而成,他们逐水草而居,在不同的地方放牧山羊,骆驼,马匹。在游牧民族的眼里狩猎与劫掠是男人应该干的行当,倭马亚早期的游牧诗人顾托密曾为此做过一首诗,其中四句话写的是:“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是什么样的?

“贝杜因人”

在中国人眼里这大概是及其荒谬的言辞——宁可手足相残,也不定居安生过日子——因为在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眼里农业,商贸都不是正经的营生,以此为生的人通常被他人唾弃,因此出现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肥沃的新月地区,在广阔的半岛地区,一个又一个的帝国崛起,衰落,然而游牧人依旧甘于露宿在荒凉的沙漠里,不为所动,延续着古老的血脉直到今日也未消失。游牧民族的社会制度是“氏族组织”,氏族成员仅仅尊崇氏族的利益,对阿拉伯总体的利益和其他人的好坏一概不加以理睬,因此尤其显得个人主义。

加入一个氏族是很容易的事情,你需要和某个氏族成员共进晚餐,或者吮吸他的几滴血液,恭喜你,你就成为氏族的一员了。阿拉伯人的氏族里充满的民主的气息,氏族长老叫做“舍赫”,这必须是氏族里最德高望重,仗义疏财的人物,然而就算舍赫也没有独裁的权利,在法律,军事,政治上的所有决策,他都必须以平等身份与其他阿拉伯人对话协商才能做最终决定。“国王”这个称号,一般只是他们用来形容外国统治者的形容词。

有趣的是:游牧民族的妇女,并不是我们印象里蒙着厚厚黑色头巾毫无人权的可怜人形象,尽管她们只能拥有一个丈夫,却拥有选择丈夫的权利,被殴打虐待的时候可以申请离婚——与众多生活在城市里的阿拉伯妇女相比,相当自由宽厚了。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是什么样的?

3世纪的赛伯伊人

至于南海沿岸的阿拉伯人呢,他们创造了红海沿岸众多灿烂的文明的国度,不下于同时期欧洲或中亚的其他古国。其中居住在现代的也门地区的赛伯伊人是较早开化的阿拉伯人,他们扼守阿拉伯半岛的西南一隅,控制着从波斯湾来的珍珠,中国来的丝绸,非洲来的宝石与猿猴,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运输到西方市场上去的。在红海的主要航线上和非洲的东北部部分地区,遍布赛伯伊人的殖民地,然而和其他南部人一样,这些殖民地只应用于商业活动,毫无军事作用。

赛伯伊人是南阿拉伯人最卓越的一支,属于他们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115年之间,他们的统治者被叫做“穆卡里卜”,意为“神王”,代表这个王国的统治者集神权与政权于一体。在他们的首都西尔瓦哈,除了宫殿之外还有一座能够容纳一百人的月神神庙,这座神庙的废墟至今仍存于也门地区。全盛时期的赛伯伊王国几乎囊括了整个南部阿拉伯半岛,周围的很多小国家被他附庸,包括早于它兴起的邻居——米奈王国。米奈王国的极盛时期也曾囊括大部分的南阿拉伯半岛地区,可惜关于这个古国的资料较为稀少,我们对之详情知之甚少。除此之外,这个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形形色色的小国家,他们主要经营乳香贸易,依附于米奈和赛伯伊王国的羽翼之下以求得生存,一切都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半岛是什么样的?

直到公元前115年左右,这一整个地区被赛伯伊人的一支近亲,来自西南高地的希木叶尔人统一了,他们建立了希木叶尔王朝,一直统治南部阿拉伯半岛直到公元300年左右。这个王国的国王自称为“赛伯伊和赖伊丹之王”,尽管名号听起来挺响亮的,但是这些统治着广袤领土的统治者实际上就是龟缩在豪华堡宫里的封建主,名义上占有土地,通过古老的部族体系和新兴的层层封建体系混合来统治他的王国。

在第一个希木叶尔王国时期,南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就已经开始逐渐丧失了他们在红海上的商贸地位,通往西方的航路和商贸道路被日益强大的罗马人控制,阿拉伯人虽然还能控制到印度的航路,但是控制单向的航路并没有什么用,罗马帝国占据埃及之后,情况更加恶化了,罗马人因为受不了阿拉伯人在中间摄取的高额税款差价,开始自己动手经营东方贸易——派商船进入印度洋,这给依靠商贸生存的南阿拉伯敲响了丧钟。南阿拉伯诸邦本就没什么厉害的军事实力,而经济的衰退导致政治形态极具恶化,不少地方发生了内乱,罗马人趁虚而入,吞噬了皮特拉,巴尔米拉等一个个地区。

就像很多中国历史中所描绘的一样,国家的衰退总会伴随着一些不详的景象,比如什么彗星陨落啊,地震什么的。在希木叶尔王朝逐渐走向灭亡之时,一座修建于赛伯伊王时期的大坝崩溃了,这座大坝被一场突入其来的山洪所击溃,附近的两个部落甚至不得不因此迁移到别处生存。而这座大坝所处之地,正是赛伯伊王国的旧都之一:马里卜。人们普遍认为,这代表了作为赛伯伊近亲的希木叶尔人统治即将终结的预兆——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约公元前三百年开始,第二王朝的希木叶尔诸王开始面对信仰基督教的来自东非的阿比西尼亚人毫无休止的入侵,这个王朝多次短暂的沦陷敌手,尽管后来又多次复国,但是每一次沦陷都会导致王朝的力量更弱一分:结果我们可以预料到了,在一次阿比西尼亚人的入侵中,希木叶尔人连败两次,希木叶尔最后一位国王据说奔入海中,从此不见踪影,南部阿拉伯半岛的独立就此告终,辉煌一时的希木叶尔王朝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从此这个地区连续的被阿比西尼亚人和波斯人统治,南阿拉伯半岛就此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原本处于边缘地带的北部阿拉伯人开始慢慢的取代了南阿拉伯人的地位。

开新连载啦!接档筠蛋德国史——竹鼠的中东史,本文是新专栏的一个简介,下期开始讲穆罕默德时期,并着重于古典时期,会一直写到现代阿拉伯的形成。如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欢迎评论留言!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每周四更新哟!

(新连载活动:留言对于中东历史的困惑,挑两个下期更新的时候简短回答!)

END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