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元朝也有好官,他曾变卖家产救济灾民,一首小令感动无数人

原标题:元朝也有好官,他曾变卖家产救济灾民,一首小令感动无数人

文/张屹(笔名青林)

唐诗宋词元曲,历来是中国古典文学三大高峰,鼎足三立,都有《三百首》之选编,我家那唐诗和宋词被翻得个稀烂,就这《元曲三百首》几如新购,也只有我没事时偶尔翻翻,其它人是看也不看的,这其实这反映地是一种现象,也就是《元曲》不是太被人重视。

除了马致远的那首“枯藤老树昏鸦”,怕就是这《山坡羊·潼关怀古》为大家所熟悉了,如果你还能背出第三首,肯定不是学古文的便是学文史的,一般人大概还知道有个叫关汉卿,知道个《窦娥冤》,冤得来是六月下雪,也许这就是元曲在国人心中的全部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便是著名的千古绝唱《山坡羊·潼关怀古》,它写出了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的心情;六朝古都,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于是,顺然而出了全曲的精典之句,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遭殃受苦的总是老百姓。

元朝也有好官,他曾变卖家产救济灾民,一首小令感动无数人

​张养浩,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少年知名,历官至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高官。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后逢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享年六十岁,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身处元朝异族统治下的汉人,心中自是有种忿忿不平之心态,特别是那些士子们,自元朝取缔了科举后,唯一的上升通道被堵死,当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天之骄子们,只有将那一腔的诗书,满腹的华章,报国的壮志,冲天的豪情,或付与花楼瓦肆,或寄于杂剧怡情;或荷锄种豆南山,或移舟逐波江湖。

张养浩自是学富五车的才子,但依据现有的资料,实在是推断不出他是因何入仕,在没有科举之时,名门望族,或有声名之人,也许有可能得到推荐。据说是因他写了《白云楼赋》,一时洛阳纸贵,名声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处,被其举荐入仕,被授“东平学正”一职,学正可以说是最低级的官员了,但他的升迁倒是很快,仕途也很是顺畅,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坎坷。

很多文章将张养浩说成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也有人说他也就是一家境还不错的平民一枚,我还是相信后者,即使是那前者,我想应该也属刘备那中山靖王之后的八卦之说,就算真是,那对当时元人来看,实在也不算个什么名人后代了。

元朝是个短命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同暴秦相匹,君主更迭频繁、官场黑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且元将人分为四等,汉人及南人为最下,受尽百般凌辱。作为汉族官员的张养浩,目睹元人之所作所为,自是痛心疾首,尽一切可能,为底层民众排忧解难,为士民百姓鼓与呼。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明,犯颜直谏;关心民瘼,抑制豪强;赈灾济贫,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权贵。

“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

力排权奸,蹈祸不悔,以中国传统之忠君爱国之理念,尽“道之所在,死生以之”之责。

后世对其效忠元廷颇多非议,他们总觉得,元人乃蛮夷外族,想我堂堂中原大汉,岂能受制于这未开化之人,万般无奈之下,逃避现实才是唯一之出路,岂可如张养浩那样,损志节而仕异族,实乃可耻之人。

其实,高谈气节不仅不着边际,也没有任何的操作性。南宋十万臣民崖山蹈海,打是打不过那元蒙铁骑的,那只有当顺民一条路了,其实作为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并不重要,关键要看是否能给百姓有一碗饭吃,能安居乐业;尽管有亡国亡天下之痛,但那也是没办法的,君不见元人入主中原之后,各地并未出现如明末清初那样的反清浪潮,因为,当时的元人实在是太强大了,不服不行。

元朝也有好官,他曾变卖家产救济灾民,一首小令感动无数人

张养浩出生前43年,山东全境已被元蒙占领,他出生时,元已建国,所以,在他的成长背景中,根本就没有国破家亡和扶宋抗元的政治理念。再说了,后世清人统治之时,忠臣良将不都是出于汉人,你能说林则徐、于成龙,关天培这些人不应该效忠清廷,不应该为国尽忠,都去南山赏菊,东坡种豆,都去终南山当隐士才对吗?什么道理!

官之好坏,臣之忠奸,人之正邪,不是看他是为谁办事,重要的是要看他给人民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坏处。公道自在民心,而不在道义上的高谈阔论。

张养浩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不管谁在位,他都是一位为民请命,心系苍生之人,为此,他敢于撄鳞,几不顾自己有性命之虞。当他还只是礼部侍郎时,便进言重新开科举,并主持了元朝第一次进士考试,从而打开了学子进仕之门;他编写《三事忠告》,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真诚劝告,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亦有相当影响。

当他看见官场腐败,不可救药之时,毅然辞官回乡,并在朝廷累累地“七聘”之下,作出“六辞”的决择,只是在最后闻道关中大旱,饥民流离失所之时,他接受了朝廷任命,行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之责,前去陕西赈灾;临行前,他变卖家财,拜别高堂老母,毅然赴任!沿途他用自己的钱设粥棚,散济贫弱。一路之上,救死扶伤;途经华山时,祷雨哭拜,感天动地。

到任后,他不辞高龄,夜以继日地指挥救灾,就在这一年,他累死于任上。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现了他报国为民的夙愿。

张养浩是好官,也是位文学家,他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有人将其作品称为元曲豪放派代表作,虽有些牵强,但却也从另一个角度定位了张养浩元曲之风格。

他前期在为官期间所作,大部表现为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后期则如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避世内涵,也就是对寄傲林泉,纵情诗酒的向往,但与那些远避江湖的隐士不同,他即使在看似享受闲云野鹤之时,他心中也还是充满着关心时事,心系民生,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元朝也有好官,他曾变卖家产救济灾民,一首小令感动无数人

“想为官枉了贪图,正直清廉,自有亨衢,暗室亏心,纵然致富,天意何如?

白图甚身心受苦,急回头暮景桑榆,婢妾妻孥,玉帛珍珠,都是过眼的风光,总是空虚!”

作为久在官场润浸多年的张养浩,归隐之后早已将功名利禄看了个透彻,我们从上面这首《双调·折桂令》中亦可看出端倪,直可视为“好了歌”之始祖。即使他写的大量山水诗,也可从中体味出他心中五味杂陈之感。

回过头来再看他最为世人所乐道的《潼关怀古》,短短44字,把其赴任途经潼关时的感想,以及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简明扼要地表现了出来。

张养浩的《山坡羊》所作很有不少,基于他对民生的认识及所处环境,他在赴任一路,连续写下了“洛阳”、“沔池”、“骊山”、“咸阳”、“未央宫”、“北邙山”等怀古小令,对于这些历史遗迹发表了诸多感慨,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兴亡都是过眼云烟,而对民生的关注才是当政者最应该关注的头等大事。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这些同《潼关怀古》都属一个系列,如果我们再将那《元曲三百首》拿出来翻翻,你应该对元曲有重新地认识,也能认识到一个形象更加饱满,以小令咏古今的张养浩。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