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产成为劫难──美洲作物究竟为非洲带来了什么
284
美洲玉米传播路线图
“高产”与“劫难,这两个词语初看之下扯不上半点关系:能让人吃饱吃好,怎么会是坏事呢? Cherniwchan和Moreno-Cruz即将刊出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奴隶贸易盛行时期的非洲,高产作物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人口贸易、提高了各地出卖奴隶的数量;另一方面,高产作物既没有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也没有减少冲突发生的频率。
“哥伦布大交换”深刻改变了世界各大洲的作物类型,非洲也不例外。16世纪以降,欧洲人将玉米、木薯、甜薯等多种美洲作物携入非洲。其中传播最快者,是在西非登陆的玉米:17世纪时,玉米的种植范围已深入西非海岸500公里有余;又100年后,玉米已成为了西非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它美洲作物的传播则没有这么迅捷:以甜薯为例,尽管葡萄牙人在16世纪时也将这一作物代入非洲,但直至19世纪,甜薯的种植范围仍相当“零星”。
表1 不同作物每亩平均可产出的重量(中)与热量(右)。从上往下:黍、玉米、木薯、甜薯、白薯
为何独受钟爱的是玉米呢?“营养产出-所需劳力”间的权衡可以解释这一差异。一方面,如上图所示,单位面积上玉米产出的热量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相比其它作物,种植玉米需要投入的劳力较少。作者引述非洲农史方面的研究文献说明:在当时可选择的各类粮食作物中,考虑收获、贮藏和运输等生产环节在内,种植玉米所需的劳力是最轻的。此外,玉米还具备耐贮藏、易运输、未成熟时亦可食用、抗雨水及禽害等较为独特的优势。
鉴于玉米在各类美洲作物中的独特作用,作者选取玉米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文章为此收集了多种数据:首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作物适种度数据的基础上,作者构建了各国内部玉米及其它美洲作物的适种度;其次,从Nathan Nunn等学者的先行研究中,作者获取了各国各时段的人口、冲突及奴隶贸易信息;最后,文章还收集了各国各时段的城市化率等指标。以上构成了一套绵延近千年的面板数据。
图1 非洲各地的玉米适种程度
由于玉米引入各地的具体时间已很难考证,文章转而利用前述面板数据,估计以下交互项对经济发展及奴隶贸易等指标的影响:“反映各国适种玉米的面积多寡的指标”乘以“是否位于1700年之后”。18世纪上半叶是玉米在整个非洲“开花结果”的主要时间段。控制初始发展水平、崎岖程度、到海岸距离、疟疾及昏睡病、时间及国家固定效应等诸多指标后,若交互项系数为正,则引入玉米产生的影响为正;若为负,则说明引入玉米的影响为负。
估计结果如下:首先,1600-1900年间,玉米的引种平均而言导致当地人口密度上升22%,大致可以解释同一时期人口密度上升中的23%;其次,同一时间段,玉米引种平均而言导致当地奴隶出口数量提高24%,大致可解释同一时期奴隶贸易扩张中的7%。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对人口密度的正面作用随时间推移而增强,对奴隶贸易的推动则是先增强后减弱;最后,对同时期的城市化率及冲突频率,玉米的引入没有带来显著的变化。
图2 前述交互项系数的历时变化。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系数大小,虚线代表95%置信区间
文章对前述结果做了多种稳健性检验。首先,以引入玉米之前的数据做安慰剂检验,结果保持一致;其次,考虑其它美洲作物的引种不会影响前述结果;再次,无论是适种度还是冲突,作者都在回归中运用了几类不同的指标,结果均保持一致;最后,引入“本地作物”等多种控制变量亦不会改变估计结果。
总之,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高产作物没有为非洲带来我们期待中生活的安宁与富足,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奴隶。这一结果也与之前Nunn与Puga的研究遥相呼应:在奴隶与殖民贸易盛行的年代,那些崎岖的地域反而有优势——外来者难以在这些地方大肆攫取,伴随沃壤的反而是祸乱。这些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并不当然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到技术能否惠泽大众,制度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文献来源: Cherniwchan, Jevan, and Juan Moreno-Cruz. "Maize and precolonial Africa." Forthcom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轮值主编:何石军 责任编辑:彭雪梅
相关文章
-
希特勒失败前如何评价中国的!网友:我们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
-
这个国家刚复国,邻国就群殴它,它吐出大量领土,国家四分五裂了
-
他是“血战钢锯岭”式的英雄,肠子被打出来仍然抢救战友
-
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这段历史,不能忘,不敢忘
-
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多少人各种说法
-
几乎见地就抢的俄国 为何放过资源丰富位置优越的蒙古?不可思议
-
一捅就死的漏勺胸甲和洋葱头盔:欧洲骑士为何会有这种奇葩盔甲?
-
好好的高富帅不当,慕容复为什么非得复兴大燕国?
-
西班牙内战中的中国将军,将星之光闪耀马德里保卫战!
-
灭绝师太为何脾气暴躁?原来她曾被情郎抛弃,比当年的郭襄更加惨
-
电视剧播放对苏联领导人侮辱性片段,而他的孙女却对此赞不绝口
-
她是大汉贵族的女儿,却因动乱远嫁朝鲜,被称为仙女
-
下个法国?为何美国白人会从95%变到不足60%?有黑人移民原因吗?
-
【伴公汀】带你走进老市府大楼,揭秘前世今生,2022年将变身办公场地
-
或许早在三、四千年前,商人已经开始吃鸡蛋、喝“冰水”了呢
-
史上最牛的抗日纪念馆!进门先踩一脚日本军旗!原来此国才是最恨日本的
-
[图文]揭秘美国黑手党的罪恶勾当 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
-
[图文]板门店谈判趣闻:我方代表旗开得胜让对方哑然
-
他与隆美尔齐名,拥有元帅之才,元帅战功,却无元帅军衔
-
条顿堡战役:日耳曼解放者的谋略胜利
-
苏联在二战中真的打败了德国?德国人:我们导致了苏联1991年解体
-
难怪日本二战时期能够在亚洲兴风作浪,放到欧洲几乎寸步难行
-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日本军队的训练让我变成了杀人魔鬼
-
考古现实版的九层妖塔,为何挖到第二层,就挖不动了?
-
【有故事的老照片】抚顺这座山不仅以山水闻名,更因古迹流芳
-
情报战中国译电员破译日本密电
-
萨达姆和卡扎菲,都反抗美国,为何民众对他们儿子却有不同的态度
-
[多图]盘点美国亚太地区军事基地有哪几个
-
建国前夕仅15人支持五星红旗,3号作品达185人,为何选择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