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数码科技 > \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原标题: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天下网商记者 徐艺婷/文 刘飞越/摄

零下30度的冰面上,2000米的大网一点点地,从冰洞里被拉了出来。紧接着,网里的鱼跃了起来,围观的人群欢呼了起来,拉网的渔工们喘着粗气,咯咯地笑了起来。

在12月至1月的查干湖冬捕时节,这样的景象常常出现。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查干湖的鱼

这个盘踞于吉林省松原市西北部的湖泊,千百年来,以其富饶滋养着依水而居的人们。

不同的是,曾经他们只有一张网——水中央的渔网。因局限于线下销售,这张网所打起来的鱼,销路并不畅通。当地一位打镩的渔工,干一天仅能挣得数十元工钱。

但在查干湖的鱼登陆天猫之后,人们又多了一张网——为鱼群插上翅膀、飞到天南海北的互联网。这张网,让打镩渔工的薪资从每天数十元变成了150元;这张网,让每一次冬捕的人们,都成倍地富足起来。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天猫在查干湖

据悉,查干湖冬捕的线上销售占比每年都在提升。而查干湖所在的松原市,农产品线上销售金额为3700万元,同比增长了25.9%。电商相关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了4万余人。

一张渔网,一张互联网,两张网相互连接,将查干湖的致富梦拉得更为贴近,更为悠长。

三十年打镩,三万个冰洞

查干湖边上有个富岗村。富岗村内有个刘喜窝堡屯。屯子里住着48岁的王继海。王继海最得意的,是自己那一双孔武有力的手臂,肉不多,但结实。这让他感觉,自己似乎生来就适合挥冰镩。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冰镩

所谓冰镩,是一种破冰的工具。4米深的查干湖,冬季会结出厚达50公分的冰。没有冰镩,就难以破冰。不破冰,就没法捕鱼。

冰镩上半部分是十字形的木把,下半部分是钢做成的钻头。一个冰镩,平均重约30斤。王继海干的活,就是拿着冰镩,在冰面上扎洞。

尽管冬捕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但王继海还是特别喜欢。

凌晨五点,王继海开始起床洗漱。半个小时前,媳妇儿已经早于他下了床,准备当天的早饭。早饭的菜式,都是根据他前一天的交代做的。饺子面条,异常丰盛。

这也是王继海喜欢冬捕的原因之一。只有在这个忙碌的时节,早饭吃啥才是他说了算,平常那可都是做饭的人的权利。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王继海

三碗下肚,王继海把棉衣棉裤一紧,羊皮袄子往身上一披,狗皮帽子往头上一扣,心满意足地出了门。

六点一刻,打镩、下网、走绳——所有和这一场冬捕相关的人,都已经站在了湖中心的冰面上。今天这片下网捕鱼的区域,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由鱼把头选定。

从下网口向两边侧翼延伸,每隔十余米就要打出一个冰洞。每一网鱼,包括下网和起网两个大洞口在内,总共需要200多个冰洞。

通过冰洞,大网下入冰底浮动的水中;通过冰洞,渔工们用走钩让穿杆和穿杆连接的渔网有序地向前;通过冰洞,大网连带着数万乃至数十万斤的大鱼,一并出了湖面。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走钩

对于查干湖冬捕来说,这数百个冰洞必不可少,打镩人至关重要。

王继海拿着冰镩,已经走到了冰面上。

手里这把冰镩是2018年冬天第一次冬捕时就选定的。农活出身的王继海,自小就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今年,他选了一把极其锋利的冰镩。用他的话说,这是即将搭伴度过一冬的伙计,凿起来不费劲儿,心情也能好些。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拉网

王继海特别注意脚下,不是注意冰面易滑,而是注意此前扎的冰眼。

他曾有过一次较为痛苦的经历。

同样是凌晨,天黑漆漆的,他没留神,一脚伸进了前一天自己打的冰眼里。零下四十度,腿拎起来,上面的水没多久就结了冰。在队友的帮助下,他才挪进了移动棚里取暖。这样的事情,他并不希望发生第二次。

打镩的进度决定了下网的时间,因而一刻都耽误不得。尽管没有天光,但借着几辆车灯的灯光,王继海和同一支队伍的十几个镩友,争分夺秒地开始了工作。

他拿起冰镩,一下又一下,重重地砸在冰面上。二三十下后,五十公分厚的冰层,出现了一个口子。

两个小时里,王继海一人打了三十个冰洞。他的双臂,像灌了铅一样的酸疼。对他而言,这样的酸疼并不陌生。毕竟从十八岁至今,他已经打了三十年镩,累计共打了三万个冰洞。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王继海

他并不过多描述这个工种所带来的不适。达观的天性,让他笃定地相信自己已经领悟的道理:几乎每份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辛苦的,辛苦过后能不能赚上钱、日子能不能越来越好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日薪翻倍,电商连接的想象力

打镩,显然已经给王继海的生活带来了变化。电商,则让这种变化来得更加得深刻。

他忆起,早些年,查干湖只能通过线下卖鱼,打镩一天挣上几十元钱,就算不错的收入。如今,《舌尖上的中国》带火了查干湖,查干湖授权的查干湖鼎信专卖店、查干湖旗舰店也都已经陆续入驻天猫。随着越来越多的胖头鱼、银鱼跃上了南北消费者的餐桌,王继海的收入也翻了倍,每天能有150元。

王继海最喜欢的,其实并不是冰上出眼的那一刻。和大多数渔工一样,他最喜欢的,是起网后捞鱼的那一刻。他记得,最多的一网鱼,起了两天两夜,捞的鱼,足足有五十多万斤。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起网

“这鱼都先运到渔场,再从渔场卖出去,好多人都盼着呢。那五十万斤打起来就可以卖个够了,不愁没货。”王继海笑着说。

他们打起来的鱼,飞到了临近的东三省,也飞到了两千公里外的杭州,三千公里外的深圳。王燕的家,是其中之一。

2018年12月,天猫查干湖旗舰店进行冬捕的首发预售,王燕成了第一位下单预订的消费者。

“我们老家也吃不到这种鱼,就是没有一点土腥味,肉质非常好。我每年都买,也就这个时候有机会吃到。”

他坚持30年凿了30000个冰窟窿,只为餐桌上这道限量版生鲜!

丰收

王燕订了三条胖头鱼:一条自己家,一条给父母,一条给公婆。

2018年12月29日上午,当丈夫问她“今年有没有买查干湖的鱼”时,三条十多斤重的胖头鱼正好齐齐整整地抵达了她家。送抵时,鱼还冻得很是牢固,带着查干湖的新鲜气息。

元旦三天,王燕一家人的味蕾,被一道“萝卜丝儿炖大鱼”的例行菜充分地满足了。

在东北的查干湖,周边屯里村里如王继海一样的渔工,因天猫找到了更理想的收入;在数百数千公里之外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成千上万如王燕一样的消费者,因天猫找到了查干湖的鱼,满足了心心念念的胃。

夜间,村里的灯都亮起来了;餐桌上放着一盆炖鱼,辛劳一天的人,吃上了丰收的一餐。夜间,城里的万家灯火也无比通明,楼宇间飘来了浓浓的鱼香;团聚的家人,就着美味的鱼头,分享着一天的收获。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