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战争史料 > \

[多图]中日首代护卫舰对比:中国“江湖”攻击力更强

[多图]中日首代护卫舰对比:中国“江湖”攻击力更强

国产第一代江湖I级导弹护卫舰510舰绍兴号

[多图]中日首代护卫舰对比:中国“江湖”攻击力更强

中国江湖I级导弹护卫舰使用的100毫米单管舰炮

[多图]中日首代护卫舰对比:中国“江湖”攻击力更强

中国第一代江湖I级护卫舰511舰南通号

2007年11月,我国南海舰队"深圳"号导弹驱逐舰访问日本。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海军"宁海"号访问横滨以来,中国海军舰艇又一次出访日本。按照先前的约定,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导弹驱逐舰也于2008年6月回访我国。一时,中日双方的海军交流又一次成为热点。笔者觉得利用这次机会对两国导弹护卫舰的发展进行回顾,并做适当的比较,倒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话题。为此,笔者特撰写此文,以馈读者。

70年代反舰与反潜

上世纪70年代,世界海军技术正处在一个大的发展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随着导弹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军用舰艇导弹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经过50、60年代导弹舰艇初创的过渡时期,此时的导弹舰艇已经走向成熟。当时东亚地区的两大强国-;-;中国和日本自然也能够体会到这股时代的潮流,都自行设计成功了第一代导弹护卫舰。但是,由于两国面对国际环境的不同,以及海军作战任务的差别,中国和日本的导弹护卫舰设计从一开始就是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起步发展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海军的建设思路一直是以岸防和近海作战为主在当时中国海军的序列里,反舰作战任务主要由鱼雷艇、导弹艇等小型作战舰艇以及潜艇、海军航空兵来完成的,以"空、潜、快"攻击进入我领海的敌作战舰艇一直是基本的战术原则。但是,小型舰艇抗风浪能力和续航力都比较差.在恶劣天气下以及执行较远距离的作战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在1974年西沙海战中,我方出动的舰艇以猎潜艇、小型扫雷舰为主,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赢的实在是悬。所以,单纯发展小型舰艇显然不能满足海上作战的需要。

在国产第一代导弹护卫舰正式服役之前,中国唯一能发射反舰导弹的护卫舰只有"成都"级。该级舰的原型是前苏联"里加"级火炮鱼雷护卫舰,中国干上世纪50年代引进仿制,并且于1971-;1975年间加装反舰导弹.成为导弹护卫舰。"成都"级舰体较小,装备的反舰导弹只有两枚,作战效能低下,而反舰能力更强的作战平台就只有当时数量还非常有限的"旅大"级和改装后的"鞍山"级导弹驱逐舰。为了替换仍在勉强服役且已经陈旧不堪的旧日本海军赔偿舰和其他杂式火炮护卫舰,填补"成长期以来,小型鱼雷艇一直是中国海军的主力都"级和"旅大"级、"鞍山"级之间的空白,增加在中、近海的反舰火力密度,中国研制了自行设计的第一款导弹护卫舰,这就是"江湖"I级导弹护卫舰。

而在同时期的日本,导弹护卫舰的研制工作也在进行之中。与中国面临的情况不同,日本由于战败,丧失了独立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沦落为美国的附庸力量。13本海上自卫队(以下简称"日本海自")的实力也难以担负起独立的攻防作战任务,仅用来配合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军事行动。按照冷战时期美国"分配"给日本海自的作战任务,其需要在战时确保西北太平洋交通线的安全,利用反潜舰艇等装备把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潜艇封锁在日本海内。阻止其进入西太平洋;同时,海上自卫队的扫雷舰艇需要在战时清除敌人(主要是前苏联)布设的水雷,保证航道安全畅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海自的装备性能也就自然而然地向反潜、扫雷的方向倾斜,对反舰和防空等任务则很少考虑,因为这些方面由美国海空军负责。因此,日本海自装备的第一种导弹护卫舰-;-;"筑后"级也就成了一艘名副其实的反潜护卫舰。

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型导弹护卫舰的基本性能。首先,从基本结构和尺寸上来看:中国"江湖"I级导弹护卫舰采用了高干舷平甲板船型,艏柱前倾,舰艏有较大舷弧和短舷墙,以改善舰在大风浪航行时的甲板上浪。主船体结构为纵骨架式,采用高强度台金钢,内部部分结构采用铝合金材料。全舰共分12个水密隔舱,可在任意两个相邻舱室进水情况下保持不沉。舭部设减摇鳍装置。全舰总长103 2米,宽108米,型深6 3米,吃水3.19米,标准排水量1600吨,满载排水量2000吨。日本"筑后"级同样采用高平甲板船型,全长93米,宽1O.8米,吃水3 5米,标准排水量1480吨,满载排水量1700吨。从以上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江湖"I级和"筑后"级排水量相当,都属于1500吨级别的中型护卫舰。在舰体设计上,"江湖"I级的长宽比较大,"筑后"级则较小。较大的长宽比能够获得较高的航速,但是舰艇的适航能力和抗风浪能力会受到负面影响。"江湖"I级之所以采用较大的长宽比,是因为当时中国海军舰艇设计人员偏重干追求舰艇的高航速,将护卫舰当成海上反舰武器平台使用,只要其能寻找到战机把反舰导弹发射出去就达到了作战目的,并不要求在海上长时间逗留,而且较高的航速对捕捉战机以及躲避敌方攻击有一定的优势。"筑后"级则不同,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反潜,需要较长的海上逗留时间和比较稳定安静的平台,对速度要求比较低。舰艇在高速航行时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对反潜作战相当不利。不同的作战目的和不同的设计思想,造成了两型护卫舰基本结构和尺寸上的不同。

在动力和航速方面,"江湖"级采用2台12PA68Tc柴油机,每台功率5884千瓦,双机双桨双舵,舰艇最大航速26节。"筑后"级同样采用全柴动力,使用4台2942千瓦柴油机,其中每2台柴油机并联驱动一套主轴和螺旋桨,全舰一共两具螺旋桨驱动,最高航速25节。双方采用不同的动力配置方案也是有原因的。对于中国来讲,当时缺乏大功率汽轮机、特别是适合舰艇使用的燃气轮机制造技术,很多中型作战舰艇虽然一直追求高航速,但是由于技术限制而无法使用燃气轮机,只能使用大型柴油机作为主动力。这使得当时中国海军虽然非常强调舰艇的高航速,但是自行研制的护卫舰航速始终停留在20-25节左右。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样的航速未必不够用,但对于当时把大中型舰艇当"超级导弹艇"来用的中国海军来说,这一航速显然还是太低。"筑后"级采用4台柴油机2-;2并联方式,更多的还是考虑到反潜作战的需要。在反潜巡逻搜索的时候,可以只开动两台柴油机,各带动一个螺旋桨,使军舰维持在经济航速,这样可以降低噪音辐射、增加续航时间.需要高速机动的时候则4台柴油机全部工作。显然在动力系统的安排上,"筑后"级显得更加从容、更能适台其作战任务的需要。

舰载武器是两级护卫舰差别最大的地方。"江湖"I级导弹护卫舰完全是被当作一次性海上反舰导弹发射平台使用的,并且其作战效力和火力密度要大干"成都"级护卫舰;而对于反潜和防空等任务,由于设计思想和技术上的限制,都没有作什么特别的考虑 因此,"江湖"I级导弹护卫舰的火力配置严重地向反舰方向倾斜。该舰装有2座双联回转式大型反舰导弹发射架,一共装备4枚"上游"一1大型反舰导弹。这种技术上来源于前苏联"冥河"反舰导弹的武器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使用舰上的352"方结"导弹制导雷达提供射击参数,利用时间继电器自主控制装置和自带的雷达进行制导控制,有效射程90公里,战斗部重量513公斤,单发威力足以毁伤敌方大型舰艇。但是,这种老式的反舰导弹发射准备时间长、飞行高度高、速度慢,容易被干扰和拦截,并不是一种效能很高的反舰武器。除了反舰导弹,"江湖" 型导弹护卫舰还在舰首和舰尾各安装一门100毫米单管舰炮,其属于前苏联B-34型100毫米舰炮的仿制型,弹道性能好,射程和威力都比较可观,但是自动化程度很低,战斗中水兵们必须在甲板上手动操作,实战效能并不是很强。不过在对岸上目标轰击等方面,该炮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该炮由一座装设在指挥台后上方的光学测距仪提供目标参数。

[多图]中日首代护卫舰对比:中国“江湖”攻击力更强

日本国产第一代护卫舰筑后级

 

 

[多图]中日首代护卫舰对比:中国“江湖”攻击力更强

 

中国第一代江湖II级护卫舰534舰金华号

在反潜方面,"江湖"I型装备一部中频舰壳声呐,反潜武器为舰首2座65式250毫米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射程1200米:舰尾4座64式深弹发射炮和2组深弹滚架。其中,65式250毫米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一向是中国海军的标准反潜装备,从037型猎潜艇、65型护卫舰到新服役的052B型导弹驱逐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这种武器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火力密度大等优点,长期受到中国海军的欢迎,是近程反潜的利器。舰尾的深弹发射炮和深弹滚架则是更加传统的反潜武器,虽然技术含量比较低,但实战中的威力还是可观的。这样的反潜武器配置在近距离上有火力密度大、攻击方式多的好处,但是反潜手段过于原始,也缺乏远程反潜火力。

防空性能可以说是"江湖"I级最大的软肋。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研制成功成熟的舰用防空导弹,"江湖"I不得不装备6座61式双联37毫米高炮以应付防空作战,如此密集的高炮配置在战后世界各国的护卫舰中可以说非常少见。但是,这种人工操作的高炮没有炮瞄雷达指挥,在防空作战中只能利用舰上的"眼罩"对海/对低空警戒雷达和光学测距仪提供有限的射击参数,几乎完全靠炮手手动操作射击。其技术水平还停留在美国海军二战时期的水准,反应速度慢、火力通道少、射程近,只能对付中低速的螺旋桨飞机,难以有效拦截现代海战中高速来袭的反舰导弹甚至临空的高速喷气攻击机。当时的中国海军其实面临着巨大的防空压力,在北方,昔日的"老大哥"苏联已经成为最危险的仇敌。一旦战争爆发,苏联海空军发射的大量反舰导弹将严重威胁到中国海军的大中型作战舰艇。而在东南沿海,美国和国民党海空军的各种作战飞机也将是中国大中型作战舰艇的巨大威胁。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中国的海军技术人员何尝不想大幅度提高舰艇的防空能力。可是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的限制,舰用防空导弹的发展十分缓慢,好不容易设计成功的"江东"级防空导弹护卫舰也由于导弹系统可靠程度低、效率低下而长期无法真正担当舰队防空的重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各型舰艇上安装大量高炮以求自保。

再来看一看"筑后"级,其在设计之初就是作为单纯的反潜护卫舰建造的。如同"江湖"I级严重偏向反舰火力一样,"筑后"级也理所当然地严重偏向了反潜火力。"筑后"级的烟囱后方、尾部桅杆前的甲板上,安装了一套美制MK112/37..潜导弹发射箱,用来发射美制"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这也是"筑后"级上唯一的导弹武器。"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是美、日、加拿大等国海军标准的反潜武器,射程2-;10公里,战斗部为一枚MK46轻型自导鱼雷。作战时,"阿斯洛克"反潜导弹通过"筑后"级上的OQS3A舰壳声呐提供目标参数,从MK113发射箱中以45度角发射升空,弹体加速按预定的弹道飞行。当达到预定射程所必需的速度时,点火分离装置发出电信号,引爆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分离装置,使火箭助推器分离。由弹体构架和战斗部组成的部分继续沿弹道惯性飞行,到达预定时间(到达目标上空附近时),点火分离装置再次发出电信号引爆弹体构架分离装置,使战斗部与弹体构架分离。战斗部携带的是一枚声自导鱼雷,鱼雷后部的降落伞打开,使鱼雷减速安全入水。鱼雷入水后降落伞解脱.同时鱼雷启动并下潜到预定深度,利用声自导系统搜索、跟踪并攻击敌方潜艇。除了"阿斯洛克","筑后"级还装备有2座68型HOS301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美国制造的MK46-;5反潜鱼雷,用于近距离反潜。

在反舰武器方面,"筑后"级的武器可以用"可怜"来形容。该级舰没有装备任何反舰导弹,只有一座MK33型76毫米双管舰炮,反舰能力远弱于中国同时期的"江湖"I级。不过,"筑后"级上的MK33舰炮有GFCS-1舰炮指挥仪和1B型炮瞄雷达控制,射速达50发,分,单论舰炮的作战能力要比"江湖"I强。在反舰武器方面两舰差别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当然是设计思想的不同,这个前面已经论述过。其二,则是冷战时期东西方集团对反舰导弹的认识有很大差距。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因为在航空母舰等领域落后于西方、海军总体实力比西方国家要差,为了挽回这种差距,采用了大力发展反舰导弹的思路,希望用突防能力强、威力大的反舰导弹摧毁西方的海上优势,以不对称的方式和对手抗衡。因此,苏联、中国和东欧国家的主战舰艇上普遍装备了早期以"冥河"为代表的反舰导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把反舰攻击任务交给了航空母舰上的舰载航空兵,对于航空母舰以外的其他作战舰艇,仍旧以火炮作为主要对海攻击武器。在反舰导弹的认识上西方国家 直后知后觉,而且长期认为大威力远程防空导弹也可以当作反舰导弹来用。因此,西方早期的舰载防空导弹,如"黄铜骑士"、"海标枪"、"海蛇"等都有反舰能力。等西方国家真正认识到反舰导弹的价值、开发专门的反舰导弹,已经是70年代末的事情了。

在防空方面,"筑后"级的火力也非常贫弱,只有两座博福斯40毫米单管自动炮。该炮由MK51副炮指挥仪控制,自动化程度比"江湖" 级的61式37毫米高射炮略高,但同样只能用于对付速度比较低的目标,对于反舰导弹等目标仍然无法做到有效拦截。除了两座40毫米炮,MK33型76毫米炮也具备定的防空能力,但同样无法拦截反舰导弹。因此,虽然"筑后"级的防空武器在技术水平上要比"江湖" 级高一些,但并没有本质上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量制造"江湖" 级后,中国海军于1982年起陆续装备了3艘改进型"江湖"护卫舰,按照北约习惯称其为"江湖" 级导弹护卫舰。该舰的设计布局与"江湖" 级基本相同,但外观上有一些区别,比如取消舰首的舷墙,烟囱外型也有了些许改变。据某些资料称,"江湖"II型采用了法国制造的皮尔斯蒂克柴油机,航速达到28节。如果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明当时的中国海军仍旧比较重视舰艇航速。在武器装备方面,"江湖"II型也有了一些改进,比如用2座封闭式双管100毫米自动舰炮代替了原来的100毫米单管炮,并且使用一座安装在舰桥顶端后部的343"黄蜂头"火控雷达控制,在对海上目标和对陆地目标射击能力上已经不亚于"筑后"级上的MK33型76毫米炮,在威力和射击密度上则明显超过后者。在防空火力方面,虽然仍旧没有装备防空导弹,但是在舰尾甲板室上方安装了1套341"赖斯兰普"火控雷达,用以控制4座37毫米高炮,对空作战效能也达到了"筑后"级的水平,而且火力密度更大。另外,为了完成中国海军长期重视的近海防空雷达警戒任务,"江湖"I在服役后还装备了一套二坐标对空警戒雷达,能在战时起到海上雷达指挥所的作用。

从各个方面比较下来,上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的导弹护卫舰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线上,"江湖"I/II和"筑后"级虽然设计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武器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很难说谁胜过谁。按笔者的看法,"江湖"I/II级攻击性更强,能给敌人带来更大的威胁,但是自身生存能力不足,加上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动力等方面显得比较局促;"筑后"级则更多地仰赖国外技术,其基本设计和动力布置更为从容,但除了反潜,对敌方的威胁要远比前者低。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