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战争史料 > \

日本二战到底败在了哪里?参加投降签字的日本人说,并非原子弹

原标题:日本二战到底败在了哪里?参加投降签字的日本人说,并非原子弹

日本二战失败,到底败在了什么地方?原子弹一事,他们置身其中的官员,到底是如何看待的?9月2日“密苏里”号上的那场签字,日方代表心里当时都想些啥?

这些问题,在麦克阿瑟回忆录中有详细的介绍。

麦帅全文引用了当时在场的加濑俊一的书面回忆,加濑是11人签字代表团中的一名外交官随从翻译。

日本二战到底败在了哪里?参加投降签字的日本人说,并非原子弹

投降仪式现场

一、一步一叹息

世间最漫长的道路,就是咀嚼耻辱之路。对投降签字的代表团来说,莫不如是。

他们11人当日5点多就离开了东京,一个多小时后就到达横滨,又乘驱逐舰坐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到达18英里外的“密苏里号”上。

时间是如此之快,他们不情愿地登上舷梯。而从这一刻起,他们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一群人,每一秒都具有历史意义,每一秒对他们来说都如此漫长。

最前面的是外交官重光葵,他身戴假肢,他的假肢是因15年前侵略中国上海时,在虹口公园被人炸掉的。

登舷梯极为困难,此时的他,拄着拐杖跛足而行,一步一叹息,一步一歇。“仿佛每走一步都要发出一声呻吟。”加濑说,“我们也跟着不停地叹息,叹息声和呻吟声相互应和。”

日本二战到底败在了哪里?参加投降签字的日本人说,并非原子弹

(投降签字仪式现场)

二、最讨厌的是记者

加濑回忆,现场美国水手铺天盖地,压抑得令人透不过来气,“他们身上的制服雪白耀眼。”美国海军将领穿着卡其色的军装。

大批的观众简直无处不在,桅杆上、烟囱上、炮台上……占据了这条大船的每一寸空间。

如此不讲规矩的现场,其实是麦克阿瑟有意安排的,据说,就是为了用最不礼貌、最随意的队列和礼仪,来羞辱日本代表。

事实上,这样的安排也深深刺痛了代表团。据加濑回忆,现场最令人讨厌的,“火上浇油的”,是一群记者。

“他们像猴子一样攀高爬低,摇摇欲坠地占据着每一个有利地点。船上专门为摄影记者搭建了脚手架,他们正在疯狂地拍照。”

日本二战到底败在了哪里?参加投降签字的日本人说,并非原子弹

(投降仪式现场)

三、我想哭

现场,盟军各国代表站在对面,黑压压全副武装,“挤得让人喘不过来气”。

“我们一行人甫一出现,便感觉又遭受酷刑之感。”加濑说,千万双眼睛望向我们,目光灼人,“犹如带火的利箭,朝我们直射而来。”

“这些目光落在我身上,我的确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愤怒的目光竟会如此伤人。”

现场的几分钟,让代表团感觉度日如年,“每一分钟都感觉仿佛有一个世纪”。

这时,加濑忍不住朝四周看了一下,只见墙上贴有很多日本太阳旗。这些旗帜当然不是庆祝日本投降进行的装饰。而是被美军缴获的战利品。每一面太阳旗,就意味着一架日军飞机或一艘日军潜艇被击落。

加濑想数数有多少,却被屈辱之泪模糊了眼睛。“那些加入神风特工队的孩子们,当他们看到今天投降的一幕,他们会作何感想?”

日本二战到底败在了哪里?参加投降签字的日本人说,并非原子弹

(当时的中国报道)

四、奴性毕露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日本是一个善于服从和不轻易降服的民族。当你弱小时,他们会像禽兽一般凶残。但面对强大的盟军,迷信权威的服从一面,此时迅速笼罩了加濑心理。

他说,“我们仿佛犯罪的孩子,正等着严厉教师的斥责。”

当麦克阿瑟恩威并用,用煽情高超的演讲给他们训话后,加濑心中彻底对麦帅崇拜了。“他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他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他的灵魂发出的灿烂光芒,普照整个世界,他的足迹引领着世界走向光明的未来。我们扪心自问,让这样一个有魄力的人担任最高统帅,由他来塑造日本的未来,难道不是一大幸事吗?”

看到了没,现场短短几十分钟,日本人就这样被彻底征服了。所谓跪舔,不过如此迅疾。

日本二战到底败在了哪里?参加投降签字的日本人说,并非原子弹

(重光葵签字)

五、日本到底败在了哪里?

麦克阿瑟在现场讲话中说,“尽快让日本人民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日本人民的聪明才智用于建设,这个国家就有希望摆脱当前困局,跻身于世界受人敬重的国家行列。”

这些让加濑感激涕零的话,原原本本地写在了向天皇的报告书中。他以彻底被征服的心态反思道:

“如果我们获得了胜利,我们会如此宽宏大量地对待战败者吗?答案很清楚不过,我们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由此,加濑意识到日本人和美国人差距之大,不在武器装备和原子弹,而在内心民族素质上。

“打败我们的,并非战场上的优势兵力,和先进的武器,我们在精神领域败给了更高尚的精神理念。这才是我们失败的根源。”

最后说一下,此文极尽谄媚奴性奉承的现场回忆录,十分符合“太上皇”麦克阿瑟的心理寻求,所以在众多的回忆录中,他才独选取此文为自己的一生最光荣的现场做注脚。

=================

文献参考: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回忆录》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