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仙居掌故:“木笼人”江西祭碗窑

原标题:仙居掌故:“木笼人”江西祭碗窑

仙居掌故:“木笼人”江西祭碗窑

“木笼”一词在仙居方言中指智商捉急之意。一个人若呆头呆闹、傻里傻气,便会被称作“木笼人”。对此,笔者先前在《仙居方言乱谈之木郎人等》中曾有过考证:“木郎即木主,也即后来所说的供奉死者的牌舆。《仪礼·士虞礼》中有“祝延尸”,“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春秋早期,木制的牌舆尚未流行,而是用活人来替代,这个尸,即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尸因为需要如同死者一般庄重肃穆,一动不动,所以后来被引申为指傻子,也就是我们说的木郎人。”不过,笔者当时对木郎一词的考证尚存在错误,木郎一词确切的说是应写作“木笼”,且是出自汉代的旧礼仪。

仙居掌故:“木笼人”江西祭碗窑

仙居民俗中曾保留有许多汉代的旧礼俗。明代《万历仙居县志》所载的“(仙居)男子娶妇,群聚肆谑谓之打郎”,若考诸汉代仲长统的《昌言》“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则可知其乃源自汉代。无独有偶,“木笼”一词亦源自汉代。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载:“汉木主,缠以桔木皮,置牖中,张绵絮以障,外不岀室,玄堂之上,以笼为俑人,无头,坐起如生时。”事实上,段氏笔记中所引用的这段话也来自《汉旧仪》,其原文为“高祖崩三日,小敛室中牖下。作栗木主,长八寸,前方后圆,围一尺,置牖中,望外。内张绵絮以障外,以皓木大如指,长三尺,四枚,缠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敛棺,以黍饭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埳中,望内,外不出。室堂之上,坐为五时衣、冠履、几杖、木笼,为俑人,无头,坐起如生时。”这种仪式在仙居民间丧仪的“除灵”仍然存在,盖言之就是以“木笼”替代春秋时期的“尸”接受祭祀。

仙居掌故:“木笼人”江西祭碗窑

“木笼”一词在后来被引申为傻子的代名词。在仙居方言中,一直没有傻子一词,只有木笼或木笼人。与之相对的,还有“木笼人卖到江西祭碗窑”之说。那么,木笼人为何与祭碗窑扯上关系呢?考其原因,应当是与古代的祭祀有关。古代的祭祀有许多种,有祭天、祭河、祭桥、祭窑等等,此类祭祀后来是用牲品血祭,其实有血祭的,最先很大一部分是用活人祭祀的。如祭河中,耳熟能详的“西门豹”的故事,就是讲述其制止用活人祭祀,虽然最后还是用了活人。以之类推,最初的祭窑或者也是如此。在仙居民间,便保留有这种血腥祭祀的记忆——人们一直都认为诸如烧制砖、瓦的瓦窑祭词是非常恶毒的,相传个中还包含有诅咒人家“天火地埮”之语,因之还为人所厌恶。自然而然,对于烧制碗器时江西窑祭,不可避免也就存在了需要用活人祭祀的认知。

仙居掌故:“木笼人”江西祭碗窑

仙居历史上“木笼人祭碗窑”其实亦非空穴来风。考诸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其与民间传说和习俗是息息相关的。如民间相传,宋代的宋徽宗曾有雨过天晴的梦境,对梦里的天青色念念不忘,醒来后便命窑匠烧制“天青色”的窑器。结果是,多人为了奉承拼命烧制,最终有人用了一对母女祭窑,烧制出了一个“天青色”的笔筒。这类传说无疑是坚定了包括仙居人在内的人对“江西用木笼人祭碗窑”的感知。此外,“木笼人卖到江西祭碗窑”可能还与旧时的人口贩卖问题有关联。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便曾记录了清代乾隆年间江浙一带,买卖、拐带童子或傻子,用作造桥祭祀的谣传。可见,人口的拐卖在往昔的江浙一带曾非常的普遍,至于“木笼人”应当是属于最易受害的群体——早些年的仙居农村,便存在有蒋智愚的妇女被拐卖到农村给单身汉当老婆便的现象。综上所述,仙居民间会有“木笼人卖到江西祭碗窑”之说,亦在情理之中了。

(摄影 王子芳 供图 马陆富)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