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富而能俭,善莫大焉

原标题:富而能俭,善莫大焉

武宁

儒家财富观提倡富而有德、义利并行。

孔子认为能够引导百姓致富使天下人不怨恨,引导百姓乐善好施使天下人不担忧疾苦贫困,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贤人(《孔子家语·五仪解》)。孟子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处世之道。

富而有德。儒家富而有德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博施济众。子贡善于货殖,精于做生意,以致富可敌国,可谓儒商之鼻祖,孔子曾以“瑚琏”之喻称赞子贡为治世之才。他不仅资助孔子周游列国,还为鲁国赎回沦为国外奴隶的鲁人而不到国库报销赎金。虽然孔子毫不客气地批评他的无偿行为,认为他如果接受了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他的行为,而他不肯拿回抵付的钱,别人就不会再赎人了(羊群效应),但是在今天看来,子贡舍己为人的精神却值得大力倡导。

富而好礼。子贡曾向孔子请教说,一个人能够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虽贫穷而不谄媚,富裕而不骄奢)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可以,但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孔子看来,达到贫困而没有怨恨的境界比较难,做到富裕而不骄贵却比较容易:“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儒家一贯尊礼、重礼,《礼记》不仅明确提出了“富而有礼”(《礼记·坊记》)的行为规范,还特别阐明了“富贵而知好礼”的人生道理:“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富而能俭。儒家素来推崇节俭反奢,孔子一再提倡温、良、恭、俭、让五种德性,强调“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荀子虽反对墨子式的节俭,认为它会导致“尚俭而弥贫”(《荀子·富国》)的后果;虽不认同“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是周公之行、孔子之言(《荀子·儒效》),但是荀子却反复强调人要“恭俭”,提倡力行俭朴的盛德之风。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如果说节俭反奢是针对社会所有人群而言的话,那么,富而能俭则是专门针对富有者而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穷而能俭是本分,富而能俭是境界。

不能不承认,对生活在传统的短缺经济社会中的人或是生活还较为贫困的民众,倡导“节俭”相对容易被接受,但对生活富裕的人谈“节俭”伦理就比较困难。富而能俭,善莫大焉。当今中国社会,有的人一旦加入了“富人俱乐部”,衣必珠玉锦绣,食必山珍海味,住必豪华别墅,行必私人飞机,极尽奢靡之风。但是,一则富贵有时不能长久,今天你属于富人,明天又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变为穷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二则如果“富而能俭”,就既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或是如同商圣范蠡那样以公益慈善之心“三散三金”,接济他人,多做善行义举;三则倘若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够“家富而俭”,就可以集腋成裘,为建成节约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因而“富而能俭”对富裕人群还是能够起到某种警醒、提振、引导作用。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