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不是丞相,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
中国历代有丞相、相国和宰相各种称呼,许多人以为它们指的就是同一个职位,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其实,宰相与丞相和相国不同,它并没有成为一种实际的官职,只是对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大臣的泛称而已。
而从秦始皇创三公九卿制度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丞相”在多数情况下就一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职,当他掌握实权的时候,就等于宰相;不掌握实权时,就只是一个虚衔,地位虽高,却无实际职务。
宰相称呼屡经沧桑,多有变化。
秦始皇草创三公九卿制度,到汉朝以后逐步得到完善。刘邦夺取天下,萧何立下大功,可谓劳苦功高,于是被任命为丞相,并尊称“相国”。此时丞相仅一人,掌握军国大权,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萧何之后,曹参、陈平、王陵相继为相。但到了吕后掌权时,就增加了一个丞相,分别称左丞相和右丞相,以右为尊。吕后增加丞相数目是为了分割丞相权力,使之互相牵制、彼此监视,无形中就加强了皇权。
汉武帝即位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武帝召集了一批文学贤良之士,任命为尚书,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并帮助起草诏令,商议国家大事。权力渐渐集中到地位低微的尚书身上,丞相地位虽高,却无决策权,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儿。到了东汉,更是成立了尚书台,专门负责起草诏令,决策军国大事,丞相反成虚职。大臣要参预管理决策国家大事,非加“录尚书事”衔不可。到了这个时候,大臣中只有加上“录尚书事”衔的人方可称得上是宰相。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到唐朝的时候,三省六部制日渐完善起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审议决策,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尚书省则负责执行,三省互相牵制。此时可称为宰相的人就大大增多。中书省有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有侍中二人,尚书省有左右仆射二人,这些人都是宰相,他们集中在政事堂中,组成议事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众多宰相之中,又以一人为首,称为宰辅,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均曾担任过这一职务。从一个宰相到多个宰相,避免了一人专权独断的局面,是历史的进步。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宋元朝时国家权力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其助手参知政事则为副相。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仍然沿用元朝的制度,设丞相一员。丞相位高权重,与朱元璋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的理想产生矛盾,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阴谋作乱之机,彻底废除丞相一职,并约束子孙后代不可再设丞相一职。丞相作为官职至此寿终正寝,但是宰相仍然存在。
明成祖朱棣设置内阁,到明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之首称首辅,渐为百官之首,与前代丞相无异,也可称为宰相。清代雍正以后,设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则仅有军机大臣可称宰相。
历代宰相称呼的变化,是皇帝集中权力的结果。皇帝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不免力不从心,不得已在宫内召集一批地位卑微有学问的人作为顾问,使他们参预朝政,以与外朝的宰相抗衡。但时间一久,宰相的权力不免又转移到这批人身上。东汉的尚书台,魏晋的中书省、门下省,再到后来的内阁学士、南书房、军机处,莫不是这种权力转移的结果。
相关文章
-
他早年参加红军,从班长破格提拨团长,因脱离军队错失上将军衔
-
历史上真的有“八府巡按”吗?
-
“笑出内伤”的穿帮镜头,太监吃沙琪玛忍了,皇帝叫外卖汉堡亮了!
-
李牧为何被称为绝世名将?只因他的成绩太过卓越
-
20个历史小段子,看完绝对涨姿势!
-
他曾是红军正团级干部,受伤后成为农民,建国后被任命为副区长!
-
二战日军罐头被保存,竟然还非常新鲜,专家给了两个字“保质”
-
从世界十大平原分布,发现四大文明古国起源有一个规律
-
【独家】你我的根,都在这里
-
西施真容究竟多美?复原图神似某女星,难怪吴王夫差为她废弃后宫
-
“随笔”之二十二:《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赵忠心
-
武松当和尚所用的三件法宝都意味着什么
-
中国历史上谁在位时间最短 完颜承麟(不足一个时辰)
-
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
揭秘蒋介石当年是如何当上黄埔军校校长跃向权力的高峰?
-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由来,这是谁最先提出的?
-
最特殊的兵团,司令员是上将军衔,就连三位军长也全部是上将军衔
-
赵云的妻子是谁叫什么名字 赵云的妻子马云禄厉害吗
-
永州与湘江战役
-
古代封建社会的“媒婆”:除了巧舌如簧的女人还有男人
-
蒋介石集团,四个佣兵10万的大兵团,最后都被哪个野战军歼灭
-
开国大将中谁的资历最老?他曾是其他九人的上级,有大恩于广西
-
流动的江南︱衢州:孔夫子在江南
-
告诉你,古代枣庄地区的人们是怎么开采煤炭资源的
-
西突厥是现今什么地方?
-
天上九头鸟 地上湖北佬什么意思:指张居正(褒义词)
-
英国巨石阵是什么人的遗址 修建了3000年(凯尔特人遗址)
-
永远的怀念|今天,“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诞辰121周年
-
4万对敌20万!华野本准备牺牲这个师,他们却完整无损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