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数码科技 > \

产品经理和设计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原标题:产品经理和设计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产品经理为了一个产品,要和开发、设计等人员打交道,结果似乎总是不欢而散。就设计而言,产品经理如何正确打开和设计的友好交流呢?

产品经理和设计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贵圈似乎从来都不缺段子,自产品经理诞生以来,各种段子就不绝于耳了。 产品跟领导、设计师、技术等,都能干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为了把工作做好大家也是蛮拼的

今天,我们看看为什么产品经理经常和设计师之间经常争论设计细节。

产品经理简称PM,带着个经理的职称,很多人就被唬住了,以为是个官。其实这个职位是伴随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在小编印象中在2010开始才知道这个岗位,很多游戏公司称之为制作人、策划等。

其实产品经理这个职位要处理的事情只能用“多而杂”来形容,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高大上、逼格满满的经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累的工作,为啥大家挤破头还要去做产品经理呢?

我们来看看贵圈的马化腾、张小龙、周鸿祎、王小川、傅盛、雷军都说过自己是产品经理,乔帮主也被称为是个产品经理。知道为什么了吧,这可是个“网红”岗位,一旦产品做好了,风头绝不亚于CEO。

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角色处在表现层,但产品经理需要对整个产品负责,所以产生一些争论也情有可原。

我们先来看看争论产生的原因,从如下5个维度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

产生分歧的5个原因 所处视角不同

产品经理:产品做的好与不好都需要有人来背锅的,产品经理往往背负着KPI的压力指标商业广告的收益、各入口所能产生的转换率、数据(UV、PV、DAU)、次日留存/周留存、投入产出的比例、项目怎么能推进等。

设计师:设计反应在视觉层面,加广告太难看了、入口太多了没有留白、文字能不能去了、不用那么多图标,加这么多信息都不考虑用户的感受,影响用户体验,留不住用户。

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面对同一个需求所处的视角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产品经理看的大面,设计师看到可能只是表现层的体验,双方转换一下视角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隔行如隔山

产品经理:目前大学里还没有产品经理这个专业的课程,企业在招聘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时候,往往看中的是面试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所以你会发现做产品经理一职的,技术出生的偏多,理性思维,逻辑能力很强。

设计师:设计是专业技能,没几把刷子还真就干不了这活。设计师大都是美院毕业的居多、相关的设计专业、在培训机构练就一身本领的全能设计师、也有非本专业的完全凭借个人喜好干出一番伟业的,这样占据的比例相对少点。

为什么很多公司要求产品懂设计、技术,不然只有逻辑怎么往下开展工作,设计师也需要理解产品中的逻辑,不然互相思路都不在一条线上,工作还怎么开展。

沟通成本太高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最喜欢说的三句话就是这个需求很简单、这个需求很着急、这个需求很重要。这三句话本身就很招人烦。再就是提出具体的设计问题,这块的字能不能再大点、Logo 再变大一点、按钮再大点、反正就是都变大点、空白的地方都填满;颜色能不能再明显点、蓝色是不是科技感更强点、红绿搭配会不会更好点等。

设计师:对设计师而言,设计师想通过层次引导设计来引导用户,不是只有大;对比强烈、互补的色彩搭配不是只有红绿,甚至是留白可能更显气质。

这样的沟通成本能不高吗?

相互视角都不在一个方向上,一个说东,一个说西,背道而驰,怎么能形成共鸣呢?

原型同设计稿反差太大

产品经理:为什么就不能按照我设计原型来做呢?明明是这么画的,出来的效果却是这样的,怎么能随便改人家的劳动成果呢?

设计师:设计师都不喜欢照着原型设计,感觉没有融入自己创意思路,所以会觉的原型设计的不符合用户体验需求,就想着发挥一下特长了。

产品原型体现的是产品的逻辑,设计师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理解产品原型?其实设计不一定非得跟原型一模一样,关键是合理性。

产品经理:很多需求设计都是直接发给产品经理,评审也是产品经理来拍板,这就造就了产品经理的强权地位。只要是最后拍板的,看待设计多少都会带有主观色彩,确实可能存在偏离预期的设计方向。

设计师:设计本来就是推陈出新的立异过程,才能体现出设计的价值,而设计师需要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传达出去,往往会遭遇不测。面对不理解,又不甘心作品被PASS掉,潜意识中产生了一种较量。

这种较量往往是在潜意识中形成的,来源于一种叫“不理解”的套路。其实真不是不理解,只是我们没有正确的对待这件事。

6个解决方案

看到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经常会争论细节的原因,那怎么沟通的姿势才正确呢,如下6个姿势可能会解决。

理性对待纷争

波克定理: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提出者是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就是说没有摩擦就没有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一次评审会能安静度过,这都成了很多设计师的魔咒。

咱们试想一下,如果每次大家都没意见,说明什么问题?

没有人认真用心对待产品了,是不是更可怕?

周鸿祎在《互联网自述》那本书中不是也说过,他就喜欢看到有不同的声音,为工作争论起来。看看《乔布斯自传》那本书中,乔布斯跟团队吵了多少次。

厘清需求的杀伤力

轻需求:很多需求设计都是一种市场需求,比如迎合节日、重大事件、悼念等做的一些情感化设计,刚过完的周年活动,很多产品都按照设计规范融入了庆典的设计元素。咱们能说这样的设计需求一定能带来多大收入吗?能带来多少新用户的增长吗?我估计谁也不敢这么说,用户也不能因为产品没做这些就弃用了。

重需求:颜色的优化、操作习惯的优化、引导设计的优化就能提高用户转化,这些直接影响到用户感受去留的设计,对产品的杀伤力太大。这些需求优先级应该提至最高,刻不容缓。

厘清需求的杀伤力,促使我们理性对待的态度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既然选择坚持,就要拿出准备风雨兼程的理由

其实产生纷争的很多需求,都可能是由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产生了差异。产生争议以后,说明真的有问题出现,各自说出的理由没有很好的说服力,这样僵持着就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

这个时候,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需求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往往会向上一级求助,好多公司的大BOSS就要出场了。这样得出的结果即使是偏离了一方的预期,但大家还是会去执行。

设计规范的力量

设计规范从在宏观层面,方便了团队高效协作,建立统一的设计文化,视觉形象和品牌统一保持一种调性,保证多人参与同一项目视觉的一致性。

优秀设计规范的建立本身就是对设计团队的考验,传达到用户层面的体验设计也得到了统一。

设计规范涵盖范围很广,字体、动效、交互、色彩、控件、间距、图标、列表、弹出层、文案语气、调性等等模块。

设计规范不仅可以塑造整个产品形象的统一,同时产品的迭代与交接更加高效。因为规范本身就具备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论。

产品经理和设计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形成简单的Demo

很多问题涉及到交互,微动效,体验层面,感官地争论结果,缺少客观的说服力。这时候我们可做个简单的Demo,让更多的人未参与讨论的用户来体验,这些用户的反馈没有偏向性,反倒是更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的结果。

终端裁决,线上见分晓A/B Test

产品设计的好与坏,不是通过我们争论来决定的,而是真实用户使用的感受来评判的,这就是我们俗称灰度测试。验证产品的测试方法,通用的灰度测试就是A/B Test,多维度分析测试数据带来的变化,带来提升的点需要分析。反之下降的也要分析,不能说数据下降了,用户就没有需求。具体的还要结合产品解决用户的问题来考量。

验证用户就是要仔细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功能设计之间是不是存在偏差。转化率的提升是个关键指标,埋点的位置尽量可以清晰看到用户的使用轨迹,这样可以更好判断出问题所在。

写在最后

只有在讨论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理性对待这些争论,谁都想把产品做好,更何况产品经理是需要对整个产品数据负责,背负KPI考核的。那可不是开玩笑的,领导问责也是直接责任人。

多一点理解,转换一下视角,权衡一下利弊。针对不同的需求的争论,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案,让项目更加高效。

作者:VV体验,微信公众号:VV体验

本文由 @VV体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