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138.2亿岁,这么精确的年龄,科学家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宇宙的年龄在137.7亿年到138.2亿年之间,我一般取138.2亿年。
但宇宙的年龄其实只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新概念”,在那之前天文学家们认为宇宙不会衰老,属于无始无终的状态,所以谈论宇宙的年龄没有意义。
一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间接推动天文学进步后,天文学家才开始用新的望远镜观察宇宙(主要是银河系),宇宙年龄的概念也是这时候才诞生的,但由于当时持稳恒态宇宙观念和膨胀态宇宙观念的天文学家都不在少数,因此早期的宇宙年龄数据差异极大,争议也极大。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天文学家才普遍接受宇宙年龄,并走上了正确的计算宇宙年龄的宇宙学研究道路的呢?
答案是20世纪初
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上世纪20年代通过观测宇宙内的造父变星,确认了宇宙中存在大量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254万光年外的仙女座。
除了打破”银河系孤岛宇宙模型“外,哈勃还观测到了星系退行现象,即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越快。
以上两个由哈勃带来的新发现,让当时的宇宙学家意识到了宇宙在遥远的过去肯定存在一个开端,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天文学家尚无法靠这两个发现,反向精确计算出宇宙的年龄,直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被发现。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修天线时,发现有个背景噪音怎么也消不掉,他们为此甚至清理了天线上的鸟粪,但还是于事无补。直到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个背景噪音就是天文学家苦苦寻觅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辐射。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早期是十分炽热的,后来随着时空的暴涨,宇宙空间整体温度才开始快速下降,但温度不可能降低到绝对零度。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宇宙今天的”体温“。
基于新发现的微波背景辐射,在结合宇宙时空的膨胀速度后,2013年欧航局普朗克卫星给出的宇宙年龄是138.2亿年,后来智利阿塔卡玛天文台又把这一数字变成了137.7亿年,但这些数据就是真实的宇宙年龄吗?
谁也不敢打包票
事实上如果考虑到暗能量,宇宙的年龄就会变成128亿年,比现在公认的要再年轻10亿岁,因为暗能量一直在让宇宙加速膨胀,让宇宙用更少的时间膨胀出更大的范围。
更极端一点的话,如果宇宙是一个膨胀与坍塌的周期性过程,那么代表我们宇宙起点的大爆炸,其实只是上个宇宙的终点,现在计算出的宇宙年龄只是整个周期的一部分,根本没有意义。
归根结底
人类的科学尤其是宇宙学,就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圆,已知部分属于圆内面积,但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圆周接触到的未知部分也会越来越大,也就是所谓的”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人类的渺小在宇宙面前一览无余。
其实在宇宙中,人类的出现本来就是一件的很奇怪的时期,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无序的基本粒子们是不应该组成有序的恒星和行星的,而人类这种具备思想能力的智慧生物,更不应该出现的。
哲学一点去想,也许宇宙演化出人类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领略宇宙之美,不然大好美景无人欣赏,也是一件憾事。
相关文章
-
tan90度是什么梗?tan90°到底什么意思
-
人类活在三维时空下,科学家:还有更高维度的事物在束缚文明等级
-
【双黑洞系统】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180亿倍
-
太阳地球月亮哪个大?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有什么关系
-
土星有多少卫星,土星卫星比地球大吗/60多颗都比地球小
-
蚕丝被可以机洗吗 不建议机洗方式清洁(可能损坏被子)
-
银河“怪兽”,四百万倍太阳质量11分钟转一圈会危及地球安全吗?
-
太空中有氧气吗:没有(有氧元素)
-
K50宇宙首款!RedmiK50电竞版跑分曝光:成绩直逼小米12Pro
-
最前线|即刻宣布回归,一同官宣的还有它的产品矩阵
-
搞笑GIF趣图:阳光美女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
月球为什么没有大气层?月球上面到底有什么
-
科学解析人类被外星人劫持之谜,臆想与虚构产生的共鸣
-
古滇国八大未解之谜 八个古滇国的惊人秘密让人惊叹
-
河外星系有哪些?银河系之外观测到10亿个(麦哲伦最近)
-
上海徐家汇港汇跳楼事件,10年间9人自杀因建筑设计缺陷所致
-
澧水的源头在哪里 澧水属于三湘四水之一(源自龙山县)
-
诺贝尔奖金还剩多少钱?为何发放了一百多年还没发完
-
地瓜不能和鸡蛋一起吃是真的吗?两者为何不能一起吃
-
心大星有多大?是太阳的多少倍
-
为什么只能看到月球的背面?难道月球是外星人用来保护地球的吗?
-
《新喜剧之王》很烂吗?是台词文案的错吗!
-
宇宙中最暗的星球 不断吞噬光线和黑洞很是类似
-
拆屋效应是什么?拆屋效应的启示:如何才能不被拒绝
-
吃蟹子后胃疼妙招 吃螃蟹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
亚克力是什么材料?透明度极高的丙烯酸塑料(有机玻璃)
-
世界上血藤蔓真的存在吗?这种特别植物真的会吃人?
-
黑洞能吞掉银河系吗?理论可以但基本不可能实现
-
腾讯科学WE大会带你走进微观领域前沿突破:从细胞疗法、弦理论到脑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