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不为稻粱无愧稻粱

原标题:不为稻粱 无愧稻粱

我们常讲,不为稻粱谋,就是要做更有意义的事,为生民计、为天下计,不可贪恋禄位,陷于物欲之中。《元史》记载过董文用的事迹,董文用公心为官,政绩卓著,深为忽必烈所信任。当时的丞相安童曾赞扬董文用:“董尚书真不虚食俸禄者。”一句看似很普通的评价,却彰显了董文用严守官德、恪尽职守、鞠躬尽瘁的形象。这也告诫为官者,食俸禄就当率先垂范、无愧稻粱,就该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对得起自己的使命。

无独有偶。《元史》中也记录了郭守敬的事迹,郭守敬自幼便“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精通算数和水利,他一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所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和治理的河流数以百计。元世祖称赞他“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意思是说,郭守敬勤奋敬业、无愧俸禄,是担当任事的楷模。人要生存生活,离不开稻粱。但绝不能“只为吃米而活着”,尤其是为官者,应当把岗位作为立足点,追求更高的境界,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代名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淡物质利益,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境界,展现了忠于职守、无愧稻粱的崇高风范。据史料记载,范仲淹每日睡觉前,一定要自我检查一番:看看这一天日常开销和所做的事,是否和自己的俸禄与职责相称。如果相称,他就能酣然入睡;否则,就夜不能寐,次日一定想方设法将前日不足之事尽可能加以补救。

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有着崇高的追求,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初心和使命。在共产党人看来,不为稻粱、为国为民是天职、是本色、是党性。一辈子追求大我,摒弃小我,便可无愧稻粱,无愧人民公仆、民族脊梁和时代先锋的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谈到,要 “做‘焦官’不做大官”。焦官,即不挣钱的官。他还说,“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做“焦官”,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给我们留下的警世恒言。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做官不为自身谋,一心只为党的利益计,甘心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从而留下亮堂堂的名节、响当当的口碑。

然而,当下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境界不够高,缺少了从政干事应有的大格局。有的只想着为稻粱谋,处处考虑自己的“小九九”,没有利益可图就搞“为官不为”;有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少事业心责任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不起自己那点“俸禄”;有的自我约束不严,缺少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工作观。这些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的党员干部,忘记了初心使命,忘记了党性政德,必然会失去应有的格调和气节。

事实证明,正是精神与信仰、道义和品性,让一代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奋斗不止。作为党员干部,应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样,面对别人评价时,方可赢得“不为稻粱、无愧稻粱”的赞誉。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