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神话故事 > \

罗新:如果年轻时接触了旅行文学,我的人生或许会改变

原标题:罗新:如果年轻时接触了旅行文学,我的人生或许会改变

“侍从常向北方游,龙虎台前正麦秋”。从北京的健德门为起始,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明德门为终点,是元代皇帝往返大都与上都之间的辇路。每年初夏时节,皇帝便会离开元大都,来到草原上的开平城避暑。皇帝巡行路上的盛况在文人的诗词曲赋中多有提及,但关于这条辇路的历史研究还有不少亟待细究辨明的地方。

北京大学教授罗新,一位专研中古史和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沿着这条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四百五十公里,最终抵达了上都,完成了十五年前的夙愿。“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罗新在《从大都到上都》中的自我发问,成为了他坚持走完这段艰辛旅途的终极动力。

虽然从年轻时就爱旅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罗新并没有打算把这行走的经历和感受写成游记。在专业研究的机缘下,罗新阅读并喜欢上了旅行文学,这给了他写作《从大都到上都》的勇气和灵感。今年他又担任“远方译丛”主编,向国内读者引介了一批优秀的西方旅行文学作品。谈及旅行的意义,罗新认为,徒步行走拉近了他与当地的距离,由此获得了一种更平等的观察视角以及同当地人的相处之道。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10月29日专题《山海故人》的B04。

我在中国访古迹,跨山越海只为看到你最古老的样子

谢湜:在浙江海岛寻找日常与非常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李永博 李夏恩

01

“如果年轻时接触了旅行文学,

我的人生或许会改变”

新京报: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你最初的考史行走是从何时开始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考史行走和历史行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罗新:我原来是中文系的学生,本来是希望自己能够写几本小说,往作家的方向发展。但后来我发现自己没有编故事的能力,特别是读那些故事编得特别好的作家,比如金庸,我觉得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有这种本事,把一个庞大的故事能编得像他那么好。再比如说《权力的游戏》原著的作者,这也是一个封闭的历史世界,但你需要在这个历史世界中把每一个人都设计好,我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而我并不具备。于是,我在24、25岁的时候转身投向了研究真实世界的历史。

我是一个喜欢到处乱跑的人,从我正式开始投身学历史之前,我就是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有一些历史学者是那种足不出户知天下的人,另外一些人做研究需要把理论知识跟野外实地考察紧密结合,我就属于后者。我没有那种在书斋里就能懂得外边事情的能力,我必须通过眼睛看见、身体到过才有很多印象,也才会有热情去对那个地方做研究。另外,这也跟你从事的工作有关,如果你做的是制度研究,了解哪个州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地理空间上的特征,对研究来说关系不是太大。但我做的研究就跟交通和地理状况有关,你没有到过实地,见过实景还是差得很远。

我大学毕业之后在武汉工作,记得那时候正在读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空闲时间就和几个朋友去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拜访李自成墓。那时候虽然也有公共汽车,但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所以几十公里的路程是徒步走过去的,走一天才走到一个地,歇下来第二天接着走。后来我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也喜欢带着学生到处跑,直到最近这些年我年纪大了,慢慢就不带学生了为止。但是在过去,我的学生总是在跟着我到处乱窜。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