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战争史料 > \

【代号无声】③天生一对

原标题:【代号无声】③天生一对

【开栏的话】

一开始,这是一个不能言说的秘密。

在共和国的记忆中,196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数十万“大军”相继开拔,向着丛山莽林进发。由此,新世界格局之下,大国博弈的棋局在西南落子。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三线”建设这一名词公开见诸报端,一场隐匿了20余年的史诗,才得以被世界知晓。近一万个日升月落,无数鲜活的面庞,被岁月刻上风霜,无数年轻的躯体,落成了钢铁的脊梁,无数炽热的目光,汇聚成璀璨的梦想。

13.6亿吨煤、5600亿度电、6600万吨钢材和1.21亿吨水泥,穿越历史的烽烟,“三线”建设的精神钢火,仍在接力传承,那些出于保密需要,深嵌在历史深处的“三线”代号,成为六盘水这座城市独有的财富——青杠林林场、兴旺农场、大河农场……

代号无声,岁月有痕。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六盘水调研时指出,“三线”精神与新时代贵州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核心意识和对党的绝对忠诚,我们要把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三线”代号所承载的精神价值,都是我们面对新时期、新挑战、新机遇积楫奋进、砥砺开拓的“传家宝”。

即日起,我们深情推出《代号无声》系列报道,《青杠成林》《大河东去》……探寻蜕尽荣耀后的沉浮起落,展望阅尽千帆后的山高海阔。

五十七年,既轻如尘芥弹指可挥去;五十七年,又重如峰峦难以割舍。这正是:惊回首,吞风雷,吻日月,且将河山重整,早生华发,何须说功名无凭!(执笔/马刚 谌晗)

天生一对

1970年6月18日夜,无雨,月圆。

月光静静洒在郁郁葱葱的杉树林,朦胧的月色里,深山的阵阵蛙鸣与变电主控室里的机器蜂鸣交织,恰成一曲奇妙的交响。

水城白杨坡山腰,一个沉稳的身影走进深嵌在防空洞里的变电站,手起、闸抬,一阵嗡嗡的声响划破寂静的月夜。

变电主控室内,五十多名电力工作者屏气凝神,时间仿若静止,一分钟后,急促的值班电话声让所有人心头颤动。

“301,天亮了!稳了!”当大河农场电灯点亮,喜讯顺着电话传到杉树林变电站,21岁的变电工王建斌用双眼定格下激动人心的一幕——没有佳肴美酒的庆贺,没有鲜花条幅的点缀,有的只有那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和那浸湿的衣襟、带笑的面庞。

【代号无声】③天生一对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