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至忠”形象造假,他真的背叛纣王了吗?
周文王,一个在中国历史记载之中的一位明君,他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雏形,同时周文王《保训》中“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而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崇古”的心理,治国理政上都向往着效仿古代先贤,梦想着成为像周文王一样的人。
在文王的一生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虽然身陷囹圄,但仍能演化周易,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其次就是他的忠臣形象。
史书记载分为正史和野史,不管是哪种,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统治者们以及主流思想的影响。
那周文王在史书记载上的完美形象是否也存在着一些谬误呢?答案是很有可能。
周文王是否忠心?
如果说看历史书中的周文王大家会觉得枯燥和无聊,那不妨来看看《封神演义》吧!
作为一部讲述商周两朝时期更替的一部文学作品,由于艺术的需要,在作品中加入了很多神话,甚至将一些人物形象“神化”。
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神话中在现实也是有原型的,而文王在《封神演义》中更是始终以一个忠臣甚至是“愚忠”的形象出现的。
当时作为商朝臣子的周文王,在临终托孤时,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倘吾死之后,纵君恶贯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
对其子姬发也以“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为,以成臣弑君之名”作为告诫。
他认为,商王虽然无道,可是作为臣子,必定要恪守职责,不得对君王王权有所僭越,不能做出弑君之举以遭后世唾骂。
《封神演义》就以此为基础,做了一些渲染,颇具神化的意味,可是事实上周文王是否就像史料记载和文字中所描绘的那样忠诚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商周这样十分遵循礼乐制度的时期,判断一个臣子是否对当权者忠心,是要看他是否有明显的僭越行为。
而称王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僭越,如果是生前就已然越阶称王,那就是对商王朝的背叛,自然算不上“忠臣”。
那么周文王到底是在生前称王还是在身后称王呢?历代学者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周文王称王引争议
人们之所以对于周文王的忠诚持怀疑态度,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时期对于周文王称王这件事,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由于说法太多,大家各说各话,以至于眼花缭乱,就连胡适都说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来了都能描上两笔。
其中对于这个问题,争议最大的两个朝代分别是唐朝和宋朝。
唐朝史学家认为周文王称王称王是“反经非圣”的,甚至在梁肃的《西伯受命称王议》中就有所记载,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统一的。
但到了宋朝,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宋朝时期儒学的发展达到了繁盛,并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儒学大家。
这些儒学大家们对于周文王称王的事情是各种“粉饰”,在文字中极力进行辩驳。
就如同罗生门一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但对于眼花缭乱的后人,各种干扰性的信息实在太多,就会影响主观判断,这时就需要有个强有力的实物来作为证据。
甲骨文出现,争议再起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考古所得的第一手文字资料便成了人们的首要选择。
商周时期,文字的载体一般为以龟甲和兽骨为主的甲骨文字,因此在考古中发掘出的甲骨就成为有力的证据,可这并不是说来就能来的,完全是靠碰运气。
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上世纪七十年代,周原地区就出土了这样一块甲骨文,甲骨上提到“周方伯”和“王”这些关键词。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与周文王称王之事有关。
毕竟,在商朝之时文王只是一个臣子,“周方伯”就是指文王姬昌,对于“王”,有的认为指的是商王,有的人认为是周文王。
虽有疑虑,奈何出土甲骨数量有限,信息不全,对于这件事情的探索也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战国竹简大白真相
就在人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苦于无法解开这个横亘在心中上千年的历史疑云之时,一卷战国竹简的出现,揭开了这个疑团的神秘面纱。
此事还要从清华学子在海外拍下竹简并捐赠给母校说起。
2008年,一些清华校友在海外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基于对国家文物免于流失海外的爱国情结,于是便将这一批竹简拍下并转赠给母校清华,这批竹简也被称为“清华简”。
本来以为这批书简就是一些普通的“小透明”,没有想到却给了人们这么一大惊喜。
“清华简”一共2500枚左右,记载内容大多是“经”“史”类书,这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没有见过的,竹简中记载的五个字更是一锤定音,解决了文王称王的历史遗留问题。
清华简中有《保训》一篇,《保训》开篇:“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开篇的五个字直接点明时间,这就说明了,姬昌在其生前就已经僭越礼制称王,自然算不上是一位忠臣。
而《保训》作为周文王的遗训,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宋朝时会有那么多儒家学者为周文王说好话,在各种论辩中反驳以维护周文王的光辉形象。
毕竟在儒家看来,周文王是完美的“偶像”,是他们的信仰,不管怎样自己的信仰绝不能崩塌,任何有损形象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小结
忠诚与否,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衡量标准,人们对于人物的评价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政治文化的因素随之改变。
但是作为一个君主,周文王拥有广阔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爱民如子的统治思想,是否在生前越制称王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关文章
-
副栉龙:北美大型恐龙(长9.5米/拥有最长的棒状头冠)
-
瞰中国|齐鲁大地曲阜尼山圣境纪念千古文圣
-
这位皇帝“四十年不近女色”:为追求长生不老,死因却沦为笑柄
-
李明圣:共产党为什么选择毛泽东
-
河南有座塔,与北京天坛齐名,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
王阳明最有名的十首诗:王阳明诗10首(万化根源总在心)
-
世界公认四大伟人:斯大林/列宁/罗斯福/林肯(功绩卓越)
-
苏联不解体有多强大?军费支出世界第一,粮食净进口国
-
许世友爱喝酒,为何这次喝酒后再也不多喝了?
-
他曾经是黑帮乔四爷的头号打手,无恶不作,如今落魄到捡破烂为生
-
今在世女红军103岁,丈夫是开国将军,儿子是武警少将
-
中国的生娃战争,绵延了两千多年
-
卢作孚的最后时刻
-
关羽之妻是谁 关羽的妻子具体是什么身份
-
他是天龙八部里的“嘴强王者”,没有他注定慕容复难成大事
-
诸城龙:世界最大的鸭嘴龙属种恐龙(16.6米/中国山东)
-
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谁 三皇五帝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
强渡大渡河,红军两位突击队队长,在建国后都授予什么军衔
-
今日立春,古人有许多迎春习俗,其中一项与牛有关,延续至今
-
翟台与泾县考溪书院
-
揭秘:古代男子眼中最美乳房的标准是什么?
-
图兰角龙:已知最早的角龙科动物(长7米/9000万年前)
-
大眼鱼龙:海豚外形/一双大眼睛(长6米/阿根廷出土)
-
揭秘: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指的是谁?
-
戴季英:被毛泽东“永不启用”的开国元勋
-
清明节丨祭奠先烈,这些纪念馆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冯道如何在乱世中多次保全自己,还服侍了四朝十位皇帝?
-
细思恐极,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被这些爱情故事给骗了
-
他是民族资本家,待人宽厚心怀国家,曾放出话不给日军留下一个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