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美文欣赏 > \

无法忘记的过去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
  
  2012年岁末,通过网上邮购,我购买了这本《南京大屠杀》,同时购买的,还有《温故一九四二》。因我是个怀旧的人,也许这正是我喜爱历史的一个缘故,所以平素对这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十分的着迷。如果不是冯导的《一九四二》,我不会知道在那一年的河南发生过那些惨绝人寰的事。若非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我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还仅仅只局限于教科书中的零星的照片、言语以及冰冷的统计数字。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些80、90甚至00后们所正在淡忘的或从不知晓的历史。
  
  在傍晚时分,合上书,望着窗外飘然而下的,心中思绪澎湃,不能平静。我永远也无法体会在75年前同样的寒冷的冬季,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国人所遭受的。但我清楚的知道,75年后的今天,我,在酝酿什么。
  
  昨日拿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翻阅,随即陷入极度的震颤和愤怒之中。(其间因愤懑的颤抖而折断过手中的笔)这些只在影视作品中想象的片段,黑白照片所带来的直观的视觉冲击,让我既兴奋又悲伤。兴奋的是,我们有大量的史实依据证明大屠杀的真实性。悲哀的是,即使在这样的铁证面前,我们也得不到什么,哪怕只是一句迟到多年的道歉。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我是坐在日资企业温暖的办公室里这本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的残酷暴行的书。
  
  在我这个年龄层的同龄人中,大家几乎对大屠杀的了解都是片面的。只知道日本侵略过、摧残过我们的民族。只知道8年抗战(其实,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件开始,日本关东军占领东三省就已经作为侵略的序曲而拉开了侵华的帷幕)仅此而已。更别提那些90、00们了。相反,也许你问哪些日剧演员出,哪些团体优秀,哪些卡通人物逼真,他们反而会罗列出很多:安室、AKB、哆唻A梦……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值得真正思考的东西,我们所遗忘的,已经太多太多了。
  
  我出生于1986年12月13日。小时候,很讨厌这一天。因为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我只知道12加13是个不讨人喜欢的数字(故乡的俚语中,25和白痴有时候是可以对等的)大一点之后,知道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曾有人大代表建议将这一天定为“国难日”或“国耻日”也许这很困难。我们的民族,也许只有在这一天,才会凝聚在一起,悼念过去,缅怀过去。就如同一年中的几个特定的日子一样:雷锋日做好事,前送温暖。之后,一切照旧,依旧沉沦。
  
  我不是愤青,不是党员,不依附任何政治团体,不是狂热的宗教分子。我只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而存在。我只是以自己的视觉观来衡量自己现在所处的时代。混乱、浮躁的时代。
  
  我所就事的是家有名的日资企业,公司人员众多,%的国人,1%的日籍人员。就我的观察,日本人并不是都是龟田小队长,他们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尔雅的,有礼貌的:见面打招呼,说话忠厚,点头鞠躬,你能在日剧中见到的寒暄方式都能亲眼所见。但相比中方的领导,粗鲁,官僚,人浮于事:他们对日本人乞首摆尾,谋得欢心和职位。然后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培植亲信党羽,排除异己。派别林立,勾心斗角,捕风捉影,相互戗伐。
  
  前几年的《南京!南京!》《约翰·拉贝》《东京大审判》都是不错的电影。至少还直观的展示了民族情绪。《雪豹》、《黑狐》又塑造了英雄人物形象,让我们在观看的同时,大大的意淫了一把(都是小强级别的存在,怎么打都打不死)直到现在,《一九四二》的票房远不及《太囧》。只能说明,时代的变迁,大家都已忘本。抑或《一九四二》的主题太过沉重,大家不愿回顾。《太囧》的无厘头正是大众中所需要的调味剂,放松压力,更好生活?希望是后者的原因,否则,那就真的是民族的悲哀了。
  
  人心的迥异,私想的变迁,同族同种的血脉却分道扬镳的窘境,都值得悲哀。记得公司在组织去上海世博会的时候,中方高层在安排游馆的时候,排的是日本馆而非中国馆,发放的是日本馆的标志。(有讨好的嫌疑)大家都习以为常,不会觉得尴尬。不过也有人将刚发的微笑标志随手丢掉,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的人少的可怜。
  
  现在,钓鱼岛争端未决,国人尚未觉醒。而如我这样的,为衣食还在日企工作,无力改变。的确,我们什么也不能改变,只能观望,抵制日货的口号喊喊停停,犹如儿戏,不提也罢。
  
  正如张纯如所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我写这些自己的情绪,不是要大家仇视日本,不是要煽动仇日情绪。而是希望看到这些的人,不要忘记过去,不要让75年前的悲剧重演。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