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美文欣赏 > \

关于留级那点事

  

  打开,见过亦心艳的,论述不准留级的事例。字里行间,足以让读者看出一个具有忧虑意识,批判精神的先行者。思想的自由才能觉醒,有感于所拜读的,作简略粗浅的交流。
  
  先说留级,不可否认存在的问题。像文中提到的道德缺失酿成青少年的失足,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教育的体制是离不开升学的,当下这个问题也正反映出了学生学习获得的认知不全面,而道德的发展约束也不一定和认知成正比。忽视学生的精神存在,一味地以以后的选拔已经无济于事。所以会出现一些学生认为家境优越,有关系、路子就行了,甚至一些家长也是本着自愿给孩子留后路。
  
  现实是:教育是有失公平的。这种公平不是来源于一线的,而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根本无法做到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线合一。当学校的教育在统一模式下运作时,我们的都希望桃李满天下。实际事与愿违因素有很多,学校教育的努力并不能真正让孩子走上社会获得认同,也并不能让家长满意认同努力的重要性。所以,读书有用、无用,纯粹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有足够的重视才能有合力,而这种重视程度会受时代发展需要的影响,但文化的传承本身融入我们的骨子里,我们拿不出日本教育孩子的勇气。那是遥远的年代的了,关于夏令营,中国儿童不行,还有国际大型竞技赛场,重点大学的学生比拼不过外国学生,那是简单的接力棒爬杆子,速度就是慢,手臂力量就是不足。中国的儿童缺失意志,体力,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何况我们的教育如何检验一个孩子道德水准,自我认识判断能力。
  
  就说留级,也只能改善认知学习能力,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孩子的心理素质,道德鉴别能力,长远一点说,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更无从谈起。意识到这一点,焦点应该不在因为留级导致了问题一大堆,道德没了,犯罪了,社会乱了,然后作为教师嗟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师者,有经师和人师之分,自己连一个经师都没做好,忧患学生不成人,不成器有点过火了。
  
  道德是一种涵养,知识是一种见识。在西方的教育论述中,强调知识便是美德,无知便是罪恶。如果我们能好好地理一理它真正的含义,它应该是更为广义地被理解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博学思辩从而实现精神的提升与追求。因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人类的精神文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建树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实现物质世界的创造和精神的价值追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之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这个道理。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体验和过程,才有了那种征服和探究欲望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继续和发展,再从批判中走向深刻。
  
  把知识和道德捆绑在一起是不现实的。学习好,有知识同样会犯罪,那叫高智商犯罪。或许,我们的老师又要长叹一口气,还是一个器,不成人。玉不琢不成器啊,人家本身是块美玉,只是做老师的打磨而已,玉本身是有灵气的,合性而光辉熠熠。要是背离不合性,就是危险了。同样,知识少了,见识短了,玉琢不成器,恐难成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无从谈起,改变不了一线教师的忙碌,苦口婆心,也改变不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更别说教学相长,价值共赢了。
  
  关于不准留级,拔苗助长说实则对立升学问题。教育制度的变革重在落实普及科学素养,提高一般能力,再也不是旧风气学优则仕了。如果我们从这一点上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或许问题就简单了。社会需要普通的劳动者,也需要科学巨匠,艺术大师,建设一个美好精神家园更有利于消除浮躁,缓解怨愤不平。而道德就在我们本身鉴别我们自己本身已经构建起的文化认同。对于班级授课制,它的确是实现了大创造,而对于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也风靡,也的确有好处啊。一个致力于推动全民素养脚步快,解决就业问题,另一个激发创造,释放了自由的,取得未来的发展空间。
  
  我们骨子里不由自主地承认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那些“修身、治国、平天下”字眼都扎根了,私塾先生的严厉到了现代教师都没有自尊了,成了鞭挞让教师身心疲惫,悲叹一声,那个上海一所大学一个讲师尽管倍受尊敬,最终遗憾终身都没够评上个副教授职称。他有德啊,可是就没有论文啊。他也有知识啊,就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被认为没学术了。可这个甘于平淡的讲师震撼他的学生却是上课的精彩,正是知识捍卫了道德了,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讲师。一份从容,淡泊名利,实属不易。要不我们的素王万世景仰,也评个“夫子”称号。正是称号,让千秋万代的师者倍受煎熬,做一个读书人不容易,尤其是一个体面的读书人。退之撰《师说》有其独特的一面,他是一个文人,知道知识的作用,以劝戒的方式落下“业精于勤,荒于嬉”,开创社会的改良,而那份教养无从落实,那太白就一心仗着贺太师的推荐,一味的把月亮写在诗里骂玄宗,还谈呼德行?才能文章鉴定考评,德如何鉴别?
  
  德在于行,就在知识的传承里。不能忘了“修身、治国、平天下”前提还有一个词,叫“正心”,它才是德。可惜的是,后人解读时省略了。如今大谈知识的缺失造成道德的践踏已经没有意义了,留不留级,不能改变德行,说教没用了。学生在学校相信的那一套知识理论,走上社会会持一个反叛态度,立足的需要,做人的根本,道德的遵守,不是学校教育能监管的。
  
  在学校里,很简单的事情,能做到“勤学守纪,尽最大的努力”的孩子不多。让老师头疼的事情一箩筐,思想教育反复抓,抓反复,对少数问题学生足以可见以后的道路,就像亦心艳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的现象。安营扎寨知识的城堡中,不堪一击,谴责,愤怒,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缺德,还不是认识的不足?这群学生正是在领悟知识的过程中,失去了体验,无法辨别,造成了迷茫和困惑。要想改变学困,改善强化体验,体会学习的趣味,感悟文化传承,知识的崇高产生道德的敬畏。
  
  最后,还是从《师说》作为起点,师者,本分“传道、授业、解惑”,“正心”之语录“身正,不令而从,身不正,虽令不从。”用新月诗哲的话来说,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而不是棒槌的打击。改掉一味的“玉不凿不成器”就行了,也算是向善了。亦心艳能有忧患意识,面对现实针砭,特作此文商榷探讨。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