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美文欣赏 > \

致祭秋瑾

  

  84年,汪明荃版的《秋瑾》上映了,同一年我才出生,对这位女侠的模糊印象也是若干年后通过这部电影认识的。秋瑾一定是一个令很多人一见难忘的女子,后来在中学课本里读到她的诗和她的事迹,使我更加深了对她的仰慕之情。所以急切的想要了解她,把同名电影和有关她的都收集来看。脑海里也不同时段的涌现着不同版的秋瑾!我是很少关注电影资讯的,得知今年10月13号黄奕版的《竞雄女侠秋瑾》要上映了,我很是期待看到这部电影。看了这部电影以后,其后几天脑海中总是萦绕着黄奕版秋瑾的模样。大概她那女扮男装实在俊俏可人,神情又坚毅得让人难忘,确实比老电影卖相好多了,时代在进步嘛,一切都有标新立异的转变。
  
  电影虽然有时候会改掉很多细节,不同版的不同的情节,越看得多了越不知道历史的真实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总归商业包装下有忠于历史的一面。相同之处都是正面褒扬秋瑾,她那种忧国忧民,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这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她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
  
  19世纪末,一个不平凡的女子在江南水乡绍兴成长起来,秋瑾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便天资聪颖,才气过人。“幼与兄妹同读家塾,天资颖慧,过目成诵……及笄以后,渐习女红,尤善刺绣。”“读书通大义,娴于词令,工诗文词,著作甚美。”“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红”“陌上烟轻莺边语,廉前香暖燕双飞”“窗外草如烟,幽闺懒卷廉”——这些,是她早期的诗句。这个时候的秋瑾有很女儿气的名字——秋闺瑾,字璇卿。这些汉字温存灵秀,读起来就像是文学女主人的名字一样温润软萌。
  
  1890年随父迁居湖南湘潭,1895年从父母之命嫁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生一子一女。由于秋瑾的原因,1902年王廷钧捐得户部主事,随同入京,开始接触西学。有感于庚子后朝政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深重,立志“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她决心“一定要胜过……要让男人屈服.……要做出男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于是改名秋瑾,号竞雄。上有高堂,下有儿女,忍痛离别,飘扬过海,远赴东洋。
  
  1906年初,日本。富士山下,樱花烂漫。秋瑾与林发、伯俊等有志之士秘密结社,宣誓推翻清王朝。但清学监颁布“取缔留学动”令。陈天华当众剪下发辫,以示儆诫。日本报界指责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日本《朝日新闻》公然丑诋留学生“放纵卑劣”。陈天华为祖国的前途忧愁惆怅,为留日学生的分歧激愤不已。秋瑾宽慰他,要他再写一部警世钟来唤醒民众,他叹道:“我还可以做一口钟吗?”秋瑾说:“你能,因为我在大洋彼岸就听到过你的钟声,是你的钟声把我唤来这里的。”想了一夜,他愈发焦灼不安,而又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决定以一死而警醒国人,激励留学生“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他在极端痛苦的下,写下《绝命辞》,同时又写了一封《致留日学生总会诸干事书》,便于12月8日,一步不回头地走向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水自尽。时年30岁。他的死,果如巨石落水,激起万丈波澜。噩耗传来,三湘震动,四海同悼。他的悲壮行动激起林发、秋瑾等人的决心,他们回国组织武装起义。
  
  李钟岳,这个人在电影《竞雄女侠秋瑾》末尾出现过,贵福在决定逮捕秋瑾之前把案子交给他和会稽知县李瑞年会同办理,他曾多次委婉陈辞,遭到贵福否决。1907年7月13日,军队荷枪实弹包围大通学堂之时,他在现场,曾在门外向士兵大呼“但加逮捕,弗许伤害。”秋瑾被捕后,先是押在山阴狱中,贵福要李钟岳严刑拷问,推其本意恐怕是他不想担当杀士的恶名,所以企图借李的手杀秋瑾。第二天,李钟岳仍不肯刑讯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于是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字传世的绝命诗。这部电影保留了对“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样点睛之笔的强调和渲染,给电影增不少。贵福怀疑李钟岳偏袒,有意开脱。在得到浙江巡抚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的复电后,立即召见李,令他执行。李说:“供、证两无,安能杀人?”好一句“供、证两无,安能杀人?”百年之后依然掷地有声。有史料说,“既而斩决秋女士,竭力阻拒,几至冲突。”应是可信的。然而他的争执是无效的,杀人的命令已下,口舌之争已属无谓。时已子夜,他提审秋瑾,告诉她“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秋瑾知道生命的终点马上就要到了,她提出了三件要求:“一、准许写诗诀别世人;二、不要枭首;三、不要剥去衣服”。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杀人要砍头,如果是女子还要剥去衣服,秋瑾并不畏惧死亡,她想捍卫的只是一点点做人的尊严,不要身首异处,不要在被杀之后把纯洁的躯体暴露在这个罪恶的天地之间。李成全了她的愿望,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地走向绍兴轩亭口。
  
  秋瑾一生留下许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诗,38首词。她以天下为己任,大义凛然,气势豪迈,文词朗丽高亢,音节嘹亮。为了普及革命,她还写过白话文,谱歌曲,甚至编弹词,来向广大群众传播革命的道理。这些皆收于《秋瑾集》中。秋瑾就义已经一百多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秋瑾牺牲后,她的遗体也是几经曲折,遗体先是被草埋于绍兴卧龙山下。后来她的好友徐白华及吴芝瑛等,将灵柩运至杭州,于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桥畔。这是因为当年秋瑾与友人游西湖,在凭吊岳飞墓时,曾感言自己生后,若能埋于此地,将终身无憾。人们就是为了实现她“愿埋骨西泠”的遗言。谁知清政府勒令把墓迁走。烈士灵柩又被运到绍兴,后又送回湖南湘潭。辛亥革命,1912年才把秋瑾灵柩由湖南运送到上海,然后用火车护送到杭州,重新安葬于西泠桥下。荒唐的是“文革”除“四旧”时,居然又把烈士遗骸当作“四旧”,迁至杭州鸡笼山中。直到1981年,才复葬于原址。烈士遗骸九迁,至此方安。
  
  去年我也曾去杭州,到西湖西泠桥祭拜过这位女英雄,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定会涌起欣慰的波澜。西泠桥附近有风雨亭,伫立风雨亭旁,看着西湖氤氲的景色,倾听亭里的人们拨弦拉弹的乐声——《红楼梦·枉凝眉》。不知秋瑾执笔时,是否想起《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风雨夕》那份深沉的凄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秋瑾的结束了,但她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今天她依然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身不得,男儿列。心更比,男儿烈!秋瑾的传世照片里,有不少男装的图片。她相貌的柔美和她行为的刚烈成反比。如果从来她就是一个男人,也许,她自身的痛苦会少些。或者说,留给他人的痛苦也会少些。
  
  那些完美的壮观的电影背后,微弱的,郁郁而泣的声音。没有人能够听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