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美文欣赏 > \

请做好吃苦的准备

  

  你吃过苦吗?
  
  你真正懂得吗?
  
  如果你想要过幸福的,请做好吃苦受难的准备。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下已经不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可以的年代,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日子,房子,车子,票子,少了哪一个,我们都不踏实,哪还有多余的谈理想谈精神!物欲横流、琐屑,是人们正在经受的苦难;理想沉沦,梦想失落是存在心底里的隐痛。如果再遇到天灾人祸,哪怕是小坎坷小不顺,人们已经绷紧的神经就会面临着断弦的危险。当中央广播电台记者在采访时问到“你幸福了吗?”被采访者先是点头,后又摇头;当人民日报刊呼吁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大家振奋,又失落。这都是因为大家渴望幸福,却感觉自己正在吃苦。人们对“吃苦”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感。
  
  “苦”不仅是一种味觉,还是一种心理感觉,苦到极点甚至会产生一种生理不适,常说的锥心之痛大概就是这种苦。以慈悲为念的佛教,认为众生的痛苦可以分为三种,即人生无法避免的病苦经验的苦苦、世事无常的变故之行苦,以及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的坏苦。人生在世是苦的,但佛家并非对此持消极态度,而是以“苦”字为谛,让人认识苦,知道苦,进而从苦中解脱。出家人不打诳语,这些道理也断然不会错,只不过世俗中的我们常常误解了这层意思吧。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常态,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每一种事情的发生都伴随着无可名状的苦楚,所以人们憎恨它,拒绝它。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摆脱。或者,当苦难来敲门时,人们没有做好准备,赤膊相对以至于伤痕累累;或者,身临苦难之境时,大多数的人无力反抗,连本能的挣扎都成了没有回音的绝响;又或者,在对苦痛的惧怕和诅咒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精神的压抑使他们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在拒绝苦难时,也拒绝了自己。无论是哪一种,相信谁都不愿看到。
  
  被苦难吓怕了的人们渐渐变得谈“苦难”则变。但是,人们真正了解苦难吗?承受多少次苦难,才能看清苦难的实质?为什么不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呢?人们总是希望尽快达到目的地,并且为终点的遥远而忧心忡忡,却忘记了自己已经在路上,正在前行。在路上,就要准备吃苦;前行,就不能怕磨难和苦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摆在书面上,大家都懂,随手引用,亦感觉很轻松。但是,真正理解“吃苦才是幸福”,真正能吃苦,愿吃苦,会吃苦,能苦中作乐,能在吃苦中感觉到幸福的人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把苦当成上帝的礼物,怀着一颗感激之心来接纳呢?多数人都知道吃苦才是幸福,却从来没有人想吃苦,一如人们总说不要抱怨生活,可大家从来没有停止过抱怨,是做不到,还是从心底里不认同呢?
  
  苦难与幸福当然不是等价的,即便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吃苦是一种修行,也绝不是说为吃苦而吃苦。人们渴求的东西是幸福,生活的目的是也是为了获得幸福,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可是,如何才达到这个目的,实现这个愿望呢?那就是“吃苦”。“吃苦”本身并不幸福,而是幸福的反义词,但从吃苦中得到的意志锻炼、生命、体验以及多元的人生经验都是幸福的前奏。苦难不只是灰暗色调,幸福也并非单一的情感色彩,苦难与幸福其实是不同色彩编排形成的意象符码,从苦难到幸福,其实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学会“吃苦”。没有苦,哪有甜?没有尝过苦的滋味,哪懂幸福的感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但是,如何吃苦?吃什么样的苦?以怎样的方式吃苦呢?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吃苦”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该弄懂的学问。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