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美文欣赏 > \

随缘 教会我成长

  

  道法拂尘散,我执在人心在天。
  
  出世大同不明理,入世大千重炼体。
  
  凡尘沧海动凡念,情海桑田彻情缘。
  
  沉浮两仪晓太虚,徘徊一世窥天机。
  
  执着善始终难辨,随缘往昔不留恋。
  
  渐渐爱上了“道”的辩证关系,阴阳相生相克的不变规律,以及衍生的五行至理。它阐述了人的一生本身就是在矛盾中成长的。在认清事物的两面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它让我们从人性本质去看问题,那样或许答案只存在两个,执着或者超脱。“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我们执着内心的妄念而导致内心的疲惫。用佛家的解释来说就是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因为诸多原因,我们因为付出了太多而无法释怀。正如有些,当你付出了所有之后却发现原来得到的结果与自己预料的不一样。而自己就沉沦在了这般无法接受失恋的执念里了。
  
  “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甚至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在自己执着的世界里了。即禅宗所指的“我执”。众生虚妄,因为迷恋上了执着的安逸。在执着的世界里,人们可以“习惯”的对待所有的不如意和烦恼的心绪。因为习惯了,也安逸了。更有甚者,把人心的执着当成了精神寄托。认为在世,必须有着自己的执念。
  
  执着带来的是人性的劣根,是对自身精神的另一种放逐。因为不敢面对失去执念的自己,害怕那段会带来的惆然若失的感觉。所以,一直徘徊在自己所营造的世界里,有的人是十年,有的人是五十年,有的人则是一辈子。这样的生活是累的,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何时是个头。老子《道德经》中曾阐述过“道法自然”。禅宗讲究清心寡欲的处事境界,谓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所谓“随缘”。“缘”,顺应机缘,任其自然。执着使人生活在执念中无法自拔,而随缘则是那一味解药,让人们顺应本心的想法,超脱的方法。当人们还在抱怨世事无常、人心叵测的时候,是否也生活在执着之中呢?我想,是的。悲天悯人地述说带给我们的不是超脱凡事的方法,而是在自己的思维上树立了一面无法超脱的碑石。他它阻碍了人看清大千世界的角度,让人们从一开始发现的就是人心的险恶。而没有想到当自己认识到这点之后,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人生。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牢笼,那样除非佛家的顿悟,否则很难再重新回到认识问题的开始去想问题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佛法,道法,何止千万?关键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道路。每个人的路都不相同,有的成为绝世枭雄纵横天下,有的成就佛陀道尊神话万千,有的放浪形骸成为一段佳话,有的臭名昭著背负几世骂名……更多的还是平凡一生,在为生计执着。路有不同,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好坏。臭名昭著、名留青史不能代表什么,只能说他们选择的路不同。但是,无可厚非他们都是的。好与坏,只是对后人强加于其上的。一切法相皆虚妄。看事情,不能太注意形式。很多时候,以讹传讹的带给我们的是处事的尴尬和对人性理解的片面。这便是执着,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呢?受别人的观点的影响,我们便陷入了“因”,而循环导致的“果”将是执念。武断地决定自己的观点,这便是执着。而“随缘”则是心境自然,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样便是“超脱”,因为位置的转变,让我们清楚的可以认识执着所向,然后带来的就是对事物的豁达和感慨。
  
  “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对自身的放纵,而是认清楚人生方向的路之后的一种随缘的胸襟。有的人喜欢将放纵和随缘混为一谈,但是随缘不同于放纵的“置之不理”,而是“置之理之”。“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讲述的就是随缘的,不因为见面的多少,而波动;不因为的多少,而感情变化;不因为爱情的得失,而变化初衷……这不是愚者所谓的“痴情”,而是对的认识。缘聚,不逃避;缘散,不强求。一个“随”字不是随便的意思,而恰恰解释为一种宽心的重视。不在强求得失之后,我想是一种“随”的境界吧。“随缘”有着其独特的辩证关系,缘分到了,心也就到了;缘分走了,心也就散了。强调的是一个“时机”的问题。当然,“随缘”也有着挥刀斩乱麻的果断。一些会将人陷入执念的事情,它会引导人们将之抛弃,而不是当作“缘”不到时候,苦苦等候。
  
  随缘,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辩证观点。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或减少,总是亘古不变的在那。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形形色的困难,当你困惑的时候,不如考虑“随缘”。当自身处于客观的时候看问题,会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随缘的生活,不因平淡而散失光芒……
  
  804932538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