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美文欣赏 > \

“居A县两则”读后感

  

  <一>青云街
  
  偶尔,在书摊购得"鼓楼"杂志一本,我便不经意的看了起来。当翻到63页的时候,被其中精彩的和诗化的意境吸引住了。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于是便读了下去。
  
  青云街----这个早已被现代文明所替代,在人们的脑际遗忘得一干二净的原始角落。被作者描绘得顿时鲜活起来,启开了我封尘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县这个湘西小镇,正是因为有了一代文豪沈从文先生的印迹,才使得湘西这颗璀璨的明珠变得分外耀眼起来。无怪乎作者总是因为没有找到沈从文先生当年居住的遗址,感到终生遗憾呢。
  
  去年,我有幸随旅游团到沈从文先生的出生地-----凤凰县去旅游采风,顺便参观了沈先生的故居,当我怀着景仰的踏进沈家宅院时,尽管当地政府用油漆粉刷一新的红墙碧瓦,但是这还不能掩盖那百年风雨飘摇的历史印迹。
  
  当我迈步走出沈家宅院,抬头仰望"沈从文故居"几个大字,不禁心驰神往,浮想良多,就是这样一问乡土文学大师,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那古城侗乡放出耀眼的光辉。
  
  平心而论,我很佩服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想象力,你看那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意境,在那古老的"青云街"里,启承转合,挥洒自如。把一个烟雨过后的小巷的情景描绘得宛如一串葡萄,晶莹剔透,甜美可人,真可谓"妙笔生花"也!
  
  <二>水仙花开
  
  一提起花,人们便会联想到许多儒雅的称谓,诸如:"花前月下","花季少女"。"如花似玉",花花美景"等等。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同花有联系,仿佛花就是美的化身。花,在诸多品种中,应该首推"水仙花"。"居A县作者粟晓莲尤爱"水仙"。于是乎,就有了"水仙花开"这个一篇精彩的文字。
  
  其实,我这个人并不擅文,平时看看小说,品读诗歌,散文,也不过是休闲时随意浏览的下意识动作而已,聊以打发罢了。但由于时间长了,竟也从中悟出了一些道道来。譬如,的结构好比人体的骨架,词汇好比血肉。思想内涵则是人的灵魂。我把他称之为"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但技巧和用词的准确性也很重要,比如文章的开头。要找好切入点,好的切入点能起到很理想的艺术效果。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水仙花开"一文的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技巧的。
  
  作者渴望水仙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文章一开头并不急于写水仙,而是引用古人的诗句,和苦与没有宽敞的场地,只能种一些所谓的"兰花","茉莉"以及寻常小花。以此来做的铺垫。之后,"主人公"要出场了。作者写道:"节前从一专卖兰花科植物的大爷那里购得一盆(注:水仙花)自是爱不释手,不想我也有机会与之朝夕相对,心中窃喜,几天功夫,它们竟相开放起来。仿佛感到了我的"情"。多么好的开头哇!尤其那个"竟"字用得更为奇妙,人们大都知道"竟"字用在作副词的时候,有出乎意料之意。在作者潜意识里,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意思:"我拥有一盆水仙花,已是顶礼膜拜,烧高香了"。怎么它竟想开放起来,这不是莫大的临幸么?作者当时的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于是,时而吟哦古韵,时而泼墨挥毫,细如蝉翼的描写,像一个初为人母的少妇,对自己的初生婴儿呵护有加。临了,作者笔锋一转,写道:"爱水仙的清雅,爱水仙的盈盈,也爱它不争春,一种孤寂和淡然,是花品,诗品更该是人品。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了一曲琴歌------"渔舟唱晚"或者是"烛影摇红"。一股甜美之意油然而生,直透心底。这也许就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至罢。
  
  最后的结尾是精彩的,堪称点睛之笔,作者采用"拟人法"的写作手法,把花品上升到诗品,在升格成人品,层层递进,深化了意境,升华的主题。
  
  "文章三要素"里的"灵魂"尤为重要,所谓"灵魂"指的是思想内涵,也就是"感染力"。感染力是一种可望不可求的东西,因为它太过于抽象,感受得到,却摸不着。老师指点也只是启发式的,使你早日开悟。路怎么走只能靠自己的灵性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早已是夜幕沉垂,窗外繁星点点,远处不时传来几声凄惨的犬叫,一阵凉意猛然袭上心头,我想应该搁笔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