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从皇宫带走那么多国宝 怪不得去哪都很有架势
1912年,溥仪已经退位,但南京临时政府还是给皇室留了活路,并且拟定了一份《清室优待条件》,其中重要的一项规定是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这当中虽然没有明确"皇室私产"的范围和内容,但据当时清室的理解,是宫内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银两及绸缎桌椅等日用品,应按照优待条件全部归为"皇室私产"。民国政府对此虽无明文确认,却也未曾表示异议。
912年清帝退位之际,其主要私产包括:皇宫内藏物品(文物、银两、日用品)、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内藏物品、盛京行宫(今沈阳故宫)内藏物品,颐和园以及数量不明的皇家庄田。今天我看看起来这些文字不多,实在他们实在是价值连城。
可能也是当时国民政府自身也比较混乱吧,民国政府犯了个大失误,未将宫内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区分出来。这导致很多文物不知所踪。宫内藏品中,最具价值的乃是数量浩繁的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是自民间搜刮而来,尤以乾隆时代之搜刮最为有力。
仅以法帖名画为例-;-;康熙年间,宫廷所藏法帖名画,主要来自臣工的贡献;宫廷鉴赏能力有限,高士奇等人甚至敢做出保留真迹、以赝品进贡之事。至乾隆时代,法帖名画渐渐聚集于可数的民间巨富之手,反给了乾隆搜尽民间法帖名画的便利。
据美术史家、博物馆学家杨仁恺总结:乾隆往往可以只凭一道谕旨或少许代价,即可将海内收藏名家辛苦数代积累的藏品,收归宫中,"总之,客观条件对弘历有利,加上他对书画的占有欲特别强烈,于是清宫所积累的法书名画日盛一日,几乎民间流传的珍贵墨迹,大都归于内府收有了。
乾隆以后的书画积累明显下降,因为民间流传的名迹已先后集中于朝廷。清内府的庋藏是历代法书名画的一次大集中,基本上把历来流传下来的名迹罗致到手,总数在万件以上。"
很快,民国政府就发现这是一个重大失误。1912年12月,熊希龄出任热河督统,发现热河行宫内各种古物倒卖严重,遂呈请袁世凯,请求整理避暑山庄中之古物,将其运至北京,以一定的价格从清室手中买断,交博物馆收藏。袁批准此议。
自1913年11月至1914年3月,民国政府共从热河行宫、盛京行宫,各运输古物11万余件至北京。这些文物,被收藏在位于于紫禁城前朝的"古物陈列所"内。
但因为民国政府没有钱支付给清室,直到1916年9月,国务总理段祺瑞在给总统黎元洪的呈文中,仍不得不承认:"文华武英各殿所陈列之古物,均系清室私产,共七十余万件,估价约五百余万元。
分列品类,登记册簿,本拟由政府备价收归国有,徒以财政支绌,迄未实行。" 既然民国政府承认这些陈列品仍属于皇室私产,清室也毫不客气,"东海珠制成手串"、"钻石宝剑二具"等诸多文物,先后被清室内务府取走。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迫搬离紫禁城。宫内尚存的绝大部分关乎历史与文化的文物,被保留了下来。交由溥仪带走的主要是珠宝、银两、日用品等私产。其中银两一项共计十一万余两。除留下数颗篆刻有福禄寿喜字样的元宝以供展览之用外,"清室善后委员会"将余数全部交给了溥仪。
但藏在溥仪行李内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和仇十洲《汉宫春晓图》被搜出并扣留了下来。敬懿、荣惠两太妃出宫时,她们在宫中所存银两三万五千三百两及衣服、用品、家具等,也都全准带走。
相关文章
-
我国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同周恩来的名字分不开
-
公元741年的那场大雪,真的拉开了大唐王朝衰败的序幕了吗
-
老子在哪著《道德经》 《道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
-
金盆洗手,想说再见不容易
-
哈拉巴文明消失的时间 当时人类已制作工具冶炼金属
-
一带一路中的青海:从五千年的陶瓮到明代金“信符”
-
许世友当红九军副军长时,军长是谁,此人曾差点打死一位开国中将
-
13张古代画里的猫,我吸的猫才不是这么丑!
-
临河盗龙:内蒙古小型肉食恐龙(体长仅1.8米/速度极快)
-
埃及法老为什么戴面具 法老面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
秦始皇最喜爱的食物:蒋坝鱼圆与秦始皇的故事
-
1938年毛主席为何将八路军115师分家?
-
中国古代女性性用品:春宫瓷器、银托子
-
五典分别指的是什么 五典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
比乾隆修建的九龙壁更有看头的,竟然是它…
-
杨业北征兵败之谜 死于何人之手?
-
名妓李师师:宁当交际花也不当妃子
-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 惹慈禧不满?
-
开国将军谭冠三之子谭戎生为何在这场演讲中数度落泪?
-
崇祯换成朱元璋能不能翻盘:可能性很大,朱元璋能力强大
-
这位开国少将想上前线打仗,毛主席不同意,亲自给他做工作
-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 柳公权成功的背后故事是什么
-
福清金辉旅游分享|龙江桥的历史知识
-
吾辈自强!76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北宋名人苏东坡是文学家,还是一个跨越了千年的“顶级吃货”?
-
“遍地开花”的明代赘婿:法律说不让歧视,可仍然是“地位低下”
-
徽州在哪里?
-
成吉思汗被梦惊醒,第二天:把身边的妃子赐给了门外的保卫
-
他是周总理临终嘱托之人,因记性好,被称为特工中的“活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