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孔子拜师的故事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 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章
-
杨家将后人故事 同村习武参军
-
[图文]美国“最伟大参议员”病逝 肯尼迪家族辉煌落幕
-
纣王的六宗罪 出自纣王的典故有哪些
-
[图文]开国上将萧克今日因病逝世享年102岁 萧克同志简历
-
美肯尼迪总统母亲曾写信索要赫鲁晓夫签名
-
毛新宇出生离奇一幕吓坏毛泽东
-
努尔哈赤是怎么被“红夷大炮”炸死的
-
戴笠对漂亮女特务的酷烈手段:始乱终囚
-
[图文]英国夫妻在9000米高空闹分手 劝架不成紧急迫降
-
[图文]旧上海京剧名角周信芳与富家小姐相恋受阻
-
武则天艳史性欲强 竟然还与老虎啪啪
-
[图文]赵姬:活在政治阴影中的女人
-
[图文]美国一男子心脏挂体外存活34年
-
叶利钦四次访华 叶利钦的中国缘
-
毛主席1948城南庄遇险记
-
[图文]解密刘少奇的六次婚姻经历 六个妻子分别是谁?
-
毛主席的水晶棺制作故事
-
[图文]上将扬勇与蒙哥马利比试枪法 “杨勇上将,上将扬勇!
-
被弟弟扭曲的准皇帝:还原一个真实的建成太子
-
[图文]英国媒揭开部分纳粹巨头后代今何在?
-
龙潭三杰的背景
-
包公斩侄应为传说?古代回避制度证明其为虚构
-
[图文]美国模特谢拉九次隆胸制成世界最大乳房
-
年少时的希特勒曾经暗恋过一位美丽富有的犹太美女
-
吃经血竟能长生不老?嘉靖帝吃经血的故事
-
足智多谋的郑庄公:郑庄公假命伐宋的故事
-
震惊!华国锋隐退因他一句话
-
姜子牙为什么封马招娣为扫把星 封神的趣事
-
巴西达人碎玻璃“洗脸”卖艺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