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
命名的力量
问过报社同事一个问题:假如你的稿费从1000元变成800元,你希望编辑怎样告诉你这个消息,是说你的稿费负增长20%还是减少20%?结果,有1/4的人说他们更愿意听到“负增长”这个版本,因为“感觉好像还是在增长”。
可见文字游戏并非永远没有意义。《制高点》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想推动国际资本流向不发达的国家,这首先就要说服国际投资者,于是他们在纽约举办了一场说明会。
不料,主办者慷慨激昂之后,会场反而陷入沉默。之后有人站起来说:“你们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恐怕没有人会把钱投到‘第三世界投资基金’。你们还是赶紧想一个更好的名字吧。”
主办方回去着实想了很久,从“欠发达市场”“第三世界”到当时世界银行自己偏爱的“发展中国家”,都被否决了。“我们需要正面的、能够振奋人心的东西,不能带有负面意味。”他们说。最后他们想到了“新兴市场”,后来出现一个变体,叫做“新兴经济体”。
虽说他们当初的目的是要吸引国际投资者,不过,假如你要问我的意见,那么,作为新兴市场的公民,我觉得这比之前的“第三世界”好听多了,而且确实是“正面的、能够振奋人心的”。
自从有了这个名词,国际资本如同他们希望的那样,开始流向这些国家。1987年超过3000亿美元,10年后,突破了两万亿美元,世界经济格局从此呈现新的面貌。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仍有人抱怨说,没有人能完满解释一个市场怎样就变成了“新兴”。
有时候,有些人需要的很可能就只是一个新名词,从中获得物理学所说的运动开始所必需的那一点儿动量。在这种情况下,文字游戏如果玩儿好了,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说到底,谁能完满解释一下人的心理作用机制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