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社会万象 > \

揭秘《永乐大典》修复:曾被暖气困扰 细致如绣花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上官云)这几天,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12册《永乐大典》原件火了,吸引不少观众来一睹真容。近日,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对中新网记者讲述了《永乐大典》背后的修复故事。

揭秘《永乐大典》修复:曾被暖气困扰 细致如绣花


资料图:正在展出的《永乐大典》原件。上官云 摄

修复材料选择生丝与“高丽纸”

由于屡遭劫难,保存下来的《永乐大典》原件品相并不尽如人意。有的书口、书背断裂、散开,有的遭遇过焚烧、水浸,纸张酥脆……

据说,在当时的161册《永乐大典》中,前人修复过的有40册,其中有些把装帧改为了线装,有的书皮还被换成了蓝色。

杜伟生说,大家决定先试修一册,看看效果。

展开剩余82%                            

下APP,领双11红包

古籍修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选择修复材料。比如,《永乐大典》的书叶为皮纸,柔韧性比较好,也比较厚,补纸就应该选用与之质地相同的纸张。幸运的是,当时有一种清代的“高丽纸”可供使用,从年代和纤维质地上,都比较合适。

揭秘《永乐大典》修复:曾被暖气困扰 细致如绣花        

国家图书馆供图

至于修补书皮的材料,则颇费周折。《永乐大典》书皮用的是绢,但杜伟生回忆,那会即便买了质地最粗的“绢”,与书皮原本的材料仍然不是一回事。

“后来发现一种"生丝"的薄厚还可以,为了买到它,当时北京的绸布店都跑遍了。”杜伟生说。

《永乐大典》怎么修?坚持“整旧如旧”

材料问题大致解决后,2002年,《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正式启动,“整旧如旧”是需要坚持一个重要原则。此外,还有一些小的修复细则。

比如,对于前人修复过的《永乐大典》,凡是已经改变了原始装帧的,要改回原来的包背装形式。

而且,要尽量在保留原始装帧特点的情况下完成修复,这条主要适用于未经前人修复的《永乐大典》;对那些书芯基本完好的古籍,为保持书籍原貌,要尽量在不拆掉纸捻的情况下完成修复……

揭秘《永乐大典》修复:曾被暖气困扰 细致如绣花        

“有些书上有烧过的痕迹,也要保留下来,让人们看到它受过伤、经历过磨难。”杜伟生说。

他还透露,补纸也要和原来的用纸有一定色差,让大家看到之前哪些地方是破损的、哪些是修过的,“还得严格控制水的使用。如果因为水造成洇湿,会是很大的问题。”

暖气带来的“困扰”

修复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出现过不少棘手的难题。

比如,不适合继续使用的书皮面板需要重新制作。《永乐大典》使用的书皮较厚,使用现在的手工宣纸糊制,达到合适的厚度,得需要四五十张。

但北方10月下旬的室内气温较低,四五十层纸裱糊在一起不容易干透,好几天不干的纸板还容易发霉。

等工作间开始供暖后,又出现了其他问题:原先已经裁切配好的纸板以及装好的书皮,被升高的温度“烘烤”一个晚上,书皮“缩水”了。

“北方这个暖气太可恨了。”现在说起这事,杜伟生还是显得有点无奈,干得不匀称、不合适都会给修复工作造成很大困扰,“我们返工最大处就在这里。为了抢时间,大家都自动加班”。

揭秘《永乐大典》修复:曾被暖气困扰 细致如绣花        

“为了控制干缩,只能在糊制时少托裱几张,才容易干得透。”杜伟生回忆,当时馆里要求,《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一定要保证质量,一切以书修好为准。

“绣花儿”一样的修复过程

古籍修复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细心、耐心。

“《永乐大典》很大一部分装帧是保留着的。所以我们把书皮换掉,改回去,变成原本的"包背书"。”杜伟生说。

具体到某些书叶,就采用“掏补”的修复方法。即在不拆掉书皮和纸捻的情况下,把毛笔和补纸伸进书页中间修补破洞,事先还需精细地将补纸四周的纸毛去掉。

揭秘《永乐大典》修复:曾被暖气困扰 细致如绣花        

杜伟生介绍,使用“掏补”方法,掀书叶就不能快,防止被用力过猛把它撕破。而且必须等这一张补完后,才能继续补。

“修补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必须注意的,登记书号、卷册等。有些书皮已经脱落的,要注意保存原有的破损碎片不能丢。”杜伟生说,对纸捻已经断了的,不能再添新锥眼,“装书皮时,浆糊要合适,还得注意书背的平整。”

经过9个多月的努力,158册《永乐大典》经过修复,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这个过程实属不易。正如杜伟生曾说过的那样,修复类似善本,除了技术还要有心劲儿,“你只有从心底里珍爱它,你才能不厌倦一干就是几个月的绣花活儿。”

作者:上官云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