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使然:满清皇帝是如何丧失外交能力的?
今人在回看近代的鸦片战争,往往会有一种身处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感触。战争的一方不仅使用洋枪洋炮,还有当时已经得到推行的国际外交准则。另一方则不仅武器落后,连外交常识和基本的涉外理念都极度欠缺。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使用落后武器对抗联军的清军
这些差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尚不明显。但在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因一系列事件而暴露无遗。面对联军派出的外交团队,清军不仅在谈判中将其临时扣押。还在收监阶段,对大部分成员施以近乎野蛮的酷刑。最终,这些暴行激怒了整个联军,并引发了后来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清朝扣押和折磨联军使团人员 让其被世界认知为野蛮人
但当我们回望满洲帝国的发家史,却会发现其早期涉外手段是灵活而多变的。对外,他们利用联姻、军事和贿赂等手段,盛京的小朝廷先后打破了明朝、蒙古与朝鲜的战略包围网。对内,他们利用赏赐和分封等手段,稳固了由不同部落利益集团组成的政权。早期八旗制度的优势,甚至让曾是对手的蒙古人和汉人,都愿意加入进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满清的外交能力出如此巨大现退化?
早期八旗制度不问血统和出生 只看实际能力
这其实和满清统治者所处的格局,有息息相关的联系。早在满洲人还处于后金阶段,周遭的环境就极其恶劣。不但有明朝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虎视眈眈,侧后还有受明朝雇佣的蒙古骑兵不断地骚扰。即便是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朝鲜,也是甘愿为明朝提供支援的死忠。这样三面受敌的局面,让后金随时面临着至少来自两个方向上的攻击。若非明朝布局者的能力低下,这个偶尔出现的地方自发秩序中心,可能已经被攻灭数次。
后金时期的满洲 一直处在三面受敌的困境
因此,后金必须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压榨属地臣民,以便快速收割有限的资源,获得理论上的三线做战水平。幸好,长期与关内交流的建州女真,已经逐渐熟悉了明朝特有的管理模式。他们很快也照葫芦画瓢,模仿起东亚帝国特色的编户齐民体制。
永远改变了东亚历史的皇太极
所以,皇太极大量任用俘虏或投诚的前明朝官员,不断强化编户齐民制度的建设。希望用汉人律法所赋予自己的特权,在短时间内榨取超过正常生产水平的资源。
早期的满洲八旗军 一直是部落武士联盟
只是,这样的高压统治模式,根本不可能让桀骜不驯的满洲部落武士信服。尤其是在北方新征服的索伦部和野人女真,一直在坚持着东北亚人的传统习惯法,抵制皇太极的汉化政策。最终,逼得皇太极数次举兵征讨索伦部,试图这些部落武士臣服。这也是在无形中,又给资源不足的满清增加了第四条战线。
清朝对于满蒙贵族 继续维持封建习惯法
迫于无奈的皇太极,只能对属于满洲的各族群,采取比较怀柔的策略。对于有较强战斗力的女真各部,往往会将自己的女儿或者孙女许配给各王公。对长期苦于物资贫乏的蒙古各部,则支援自家妇女连夜编制的护甲。在部落联盟尚未完全瓦解,政权还需要这些部族酋长支持的时代,满洲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只有在自己的直辖领地才能做到为所欲为。这些部族则继续按照传统的封建习惯法,为皇太极提供战时兵力。在战胜后,也会从皇太极那分得相应的战利品。
清朝对于汉人 则直接捡起了明朝的编户齐民压榨模式
但对于习惯了编户齐民压榨的汉人,皇太极的政策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一般而言,只有证明自身战斗力或技术水平的个人和群体,才能获得不错的优待。包括同满人家族通婚,甚至直接被划入八旗集团。没有这些价值的普通战俘,则只能被限制在固定的庄园内,成为生产粮食的农奴。他们在关外继续着类似被俘前的关内生活,为新的老爷们奋力纳粮。至于自身的权益,则被压到了最低水平。但苦于武力不振和内部组织度散乱,也没有什么反抗欲望。
入关后的清朝 征服了更大面积的编户齐民地区
入关后,满洲军队迅速控制了整个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不仅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也顺便获取了以租种这些土地为生的海量编户齐民人口。在战乱逐渐平息后,由土豆和玉米引进带来的耕地面积扩大,进一步促成了非封建制人口的增涨。这个进程在清朝取消人头税后,又发生了一波几何级的爆发。这就让坐镇北京的皇帝,可以轻松获得巨量的资源储备。原本可以限制皇权的封建领地区,则在土地面积和人口比例上都被完全压制。
编户齐民制度给满清贵族贡献了海量资源
于是,诞生于特殊年代的制度,又反过来养成了安逸环境下的全面退化。清朝统治者在一代代的更替后,越来越显得像是被自己击败的前明旧主。尽管在十八省以外的满洲、蒙古和西域等地,还有残存的封建领地区。但已经在整体上,不如内地的广袤编户齐民地带。原先需要同各类领主打交道的皇帝,现在可以更多仰仗官僚体系去直接发号施令。不仅不再有地位平等的外交对象,连对自己有一定束缚力的领主都难以寻觅。
安逸而优越的十八省环境 迅速腐化了满清统治集团
事已至此,满清焉能继续保有多边格局下的灵活外交手腕?当由封建习惯法转入国际多变格局的世界,开始蔓延到东亚大陆的帝国自留地。皇帝和他的下属们,开始遭遇不知编户齐民为何物的职业外交家。
整个晚清的历史 就是统治集团尝试回避和对抗世界的历史
尽管在初始阶段,双方都还带着一颗求同存异的好善之心。但鸡同鸭讲久了,大家还是免不了互相厌恶仇视。直到属于皇帝私产的圆明园,在联军的报复性打击下被焚毁,清朝才想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近代东亚才懂得如何学习和融入近代外交体系,并尝试以文明人姿态重回世界的大舞台。
相关文章
-
[多图]历史揭秘:为何大赦日本战犯
-
《庆余年》中,杀害范闲母亲的幕后黑手,却是四大宗师隐藏最深的一个
-
三国时蜀国灭亡后,马超的后人去高加索亚美尼亚了吗?
-
二战德国5月8日投降,为何北极一支德军9月4日才投降?
-
明朝地图亚洲东北部有个狗国,名字有什么含义?
-
历史上的今天|作曲家贝多芬诞辰,AI将续写其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
-
文物与历史:拜占庭帝国的瓦兰吉卫队的文物遗存
-
缅甸为何成为东南亚最乱的国家?
-
国家大剧院复排新制作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王沪宁出席观看
-
党史百年天天读·11月5日
-
欧洲有一种逼供女犯人的手段,行刑后,女犯人都是笑着招供的
-
中国抗日密码战第一外援:雅德礼 称他为“美国密码学之父”
-
老照片:1968年的印度孟买感觉比上海还要繁华
-
日本人为什么不喜欢《红楼梦》?有一个原因让人很意外
-
都柏林之围:诺曼征服者对维京海盗与凯尔特裔爱尔兰的大胜
-
飞行员一个失误,将物资投放在错误地点,却意外吓走德军装甲师
-
揭秘:中国史上的里程碑 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之战役
-
[图文]越共传奇特工双面人生:曾向四方提供情报
-
二战前,意大利为何能在列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
10条好玩的冷知识,北斗七星几万年后会变成什么样?
-
一张震撼的死亡照片:二战结束前,这个美国士兵被德军狙击手射杀
-
韩先楚故居,许世友称:没有韩先楚的一意孤行就没有今天的海南
-
给萨达姆判处绞刑的人,都蒙着脸,他们有什么来历,现在如何了
-
[图文]海明威对蒋介石的印象很坏 二战美国秘密特使的中国之旅
-
甲午战争前日本在中国的间谍活动遍布中国城乡
-
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
80年前沦陷区里的罪恶,以开会为名抓人,当天下午就砍头
-
这支部队在国外打仗一直向前,遇上华野,被施一招就全军覆没!
-
多年前,外国人在中国都要低人一等,他们为来中国可谓是绞尽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