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的难题解决了!战士:终于能看到自己还剩多少子弹了
对于实战中的枪械射手来说,有一个持续百年的问题至今还在困扰着他们:弹匣里还有多少子弹?而很显然的是,专心对准目标扣动扳机会使得他们忘记自己的余弹情况,从而持续陷入“该不该换弹匣”的两难困境中。
当然,这个问题在电子射击游戏里就要好解决得多:屏幕下方通常都会显示出当前武器的剩余弹药情况。而在近日于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世界最大枪展“SHOT 2019”上,一款能够显示剩余弹药的套筒悄然而至,它能让枪械使用者获得几乎比肩电子游戏的体验!
图为套筒底部显示还有11发弹药的“智能格洛克”手枪。
简单来说,由Radetec开发的格洛克手枪用智能套筒提供了三个对实战极有帮助的功能:首先,显示屏能够标明格洛克手枪弹匣内的剩余弹药数;其次,若弹匣未装载(滑落或换弹忘记装填),显示屏将以红色的醒目状态提示射手;最后,射手能通过显示屏角落的一个图标确定现在枪膛中是否有子弹处于上膛状态。
图为拔出弹匣后显示当前无弹匣(红色)的智能套筒屏幕。
正如前文所说,在神经极度紧张的实战环境下,射手很难明确弹匣内还有多少弹药。除此之外,紧张时忘记插入新弹匣,或者重复插入弹匣的情况也不少见,“显示有无弹匣”的功能无疑将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
同样的,射手若能得知枪膛内是否有子弹上膛,也就能避免"重复上膛"损失一发子弹,或是和因为换弹匣之后没有上膛而无法开枪的尴尬情况说再见,甚至还能杜绝"以为没有上膛其实上膛了"导致的走火伤亡,总而言之,这些功能都非常实用。
图为和“智能格洛克”手枪配套使用的手机应用,功能更加齐备。
除却拥有这些令实战射手们“眼红”的功能之外,Radetec的智能套筒在附加模块之后还有令警察等执法部门客户兴奋的新用途:和寻常可见的安卓移动终端配对之后,安卓终端上的应用将能够统计搭载智能套筒枪械的每一次击发。
换句话说,每一枝枪械在何时打出去多少发子弹,乃至于在何地进行某次射击都能被记录在案,并且完全可追溯——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强调警械可控的今天,这无疑显得十分重要。
图为附带早期型智能套筒(握把)的博莱塔92FS手枪,仅具备简单的余弹计数功能。
当然,在radetec之前,西方各国也早有将枪械信息整合在头盔或眼镜显示器上的方案。但相比起在头盔或护目镜内建立可视化环境,继而显示枪械信息的传统做法,直接在枪械上"做文章"在现阶段更具备可行性,也更能贴近实战需求:前者难免在电力、视野和操作繁琐程度上有更大要求,而智能套筒等配件依靠着较低的门槛,很有可能被迅速整合到民用市场内各种"爆款"枪械上,并作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卖点被广泛宣传。
图为中国警界冲锋枪新秀BJC16,该枪的多处细节原型都源自美欧民用市场。
尽管Radetec目前尚未公布智能套筒的定价,但已有大量参加“SHOT-2019”的枪械用户和爱好者对其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可以肯定的是,一如当年的工程塑料、通用导轨、AR化等创新潮流,能显示枪械状况的智能配件将从民用枪械市场开始,再度掀起改变整个轻武器业界的世代革命,继而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的警用枪械和军用枪械。(利刃/TO)
相关文章
-
清华才女蒋方舟,日本的钱你也敢拿?
-
【今日历史】11月30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
《与君初相识》纪云禾成为药人,长意被通缉!
-
冯象读《历史书》︱那诸神之香膏,人的荣耀(下)
-
民间故事:富商去赴宴,见桌上都是凉菜,最后怀中一幅画救了自己
-
德国最给力的仆从国,疯起来连苏军都怕,如今德国还在照顾其老兵
-
白皮书:宗教极端主义不是伊斯兰教
-
南运河:沟通湘江和漓江中国最古老的运河,就是著名的灵渠
-
河北农村有一口枯井,夜间总是传出怪声,专家:下面埋着皇帝!
-
虎门海战:大清海盗张保仔的最后狂奔
-
二战老兵百岁生日想收百张贺卡,结果出人意料
-
西晋大将刘宝墓中出土“诡异”的青瓷俑,专家说:它的名字有点怪
-
拿破仑身高1米57?他的一双价值91万的靴子,还原真实高度
-
裕仁天皇去世后,他的儿子为了给他赎罪,亲自来中国道歉
-
塞尔维亚最北的伏伊伏丁那省,为何是东欧大粮仓?
-
王希季,100岁生日快乐!
-
1953年国共最后一战有多惨烈,从此蒋介石不再提反攻大陆
-
戴高乐为何要赦免投降元帅贝当?其实他们俩人惺惺相惜
-
著名历史语言学家段晴病逝:师从季羡林在冷门绝学上接力耕耘
-
蕞尔岛国大陆梦:被日本垂涎已久的天朝上邦!
-
他1个举动干掉日本20万人,多次被要求道歉,他表示自己从未后悔
-
丰臣秀吉为何放弃征夷大将军而谋求关白呢?
-
为什么恨韩国瑜?黄创夏称:“韩粉”绑架了国民党
-
哈梅尔1918:澳大利亚人完美一击
-
【今日人物】5月8日,那些出生和去世的名人大家
-
基督教毁了一个罗马,也成就了另一个罗马
-
钢盔那么重要,为何抗战时中国士兵大部分都没有佩戴
-
“巴特尔,好样的!”
-
辽博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系列之三:周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