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三件宝:导航、瓷器、老婆婆
全文共1830字 | 阅读需5分钟
没有导航,他怎么在印度洋找到北?
郑和原名为马和,他的祖先原是云南当地的贵族。元末明初,朱元璋派人进攻云南,尚且年幼的小马和被抓到南京,下了宫刑。数年后,他进入朱棣的王府做了太监,而后因立下战功,被已经成为明成祖的朱棣赐姓“郑”。后来,明廷为使万国来朝、扩大明朝的声誉,曾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大时代背景。今天想聊聊郑和当时面对的技术问题:
比如,在没有导航系统的明朝,他们如何从江苏太仓出发,差不多漂了两万里后,顺利地抵达非洲呢?怎么就没有跑到太平洋彼岸?
又比如,在没有冰箱和抗生素的时代,船员为何没有在漫漫途中因饥饿或疾病大规模牺牲?要知道欧洲航海时代,有时过半的船员都可能因坏血病丧生海上。
还有,他们为什么要带一批年迈的妇人上船?
不插电导航:过洋牵星术
所以他们没有漂到美洲新大陆
在没有GPS的古代,郑和面对的技术难题有两个:确定船舶的位置以及前进的方向。
好的,这不是就是导航(“请打开设置允许软件获取你的位置”+“请输入目的地”)吗?
在水天一色的海面,没有路标可以做参考,导航靠的是神奇工具与天文知识。一点儿不费电!
比如“过洋牵星术”。人可以用牵星板测量所在地某星辰的高度,然后据此计算出当地纬度,以此确定船舶航向。
问题来了,牵星板是什么?
它由十二块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木板组成,另有一根绳子吊着它。观察者一手持板,一手握绳,使牵星板下边缘与海平面对齐,上边缘则与被观测的星体重合,然后根据所对应木板的边长,得出该星体的“高度指数”。在这个不插电导航系统里,海员们常用的星座有北辰星,织女星,灯笼骨星等等。
复原物(关于牵星板,至今没有流传下来的实物或出土文物)
《郑和航海图》里就附有“过洋牵星图”,详细记载了这一门技术的运用方法。
这航海图本身也很值得说说。除了画出沿途的海岸线、岛屿、河口等重要信息,它甚至还标记了陆地上的宝塔、寺庙与桥梁等地标,以及各航道的水深和牵星数据,一条龙式协助海员判断地理方位与航线。这种服务精神,海底捞也望尘莫及,不过都是为了航海安全。
知道位置和航向后,就差测量航程了。这个没有那么神秘,他们用的就是沙漏——每漏尽一次就是一更,每更大概40海里。
同时期的西方航海家,还主要是靠观察南极星确定航行方位。相比之下,郑和的方法似乎更丰富精确哦。
漂在海上的田地:瓷器里种菜
这居然让他们躲过了坏血病
郑和出海早于欧洲航海热。在欧洲的航海热中,由于坏血病等疾病,有时超过50%的船员都无法回到起航港口。但是相关史料并没有记载郑和的船员出现过类似症状。这是为什么?
首先,船上可以种蔬菜,它们含有大量维C可预防坏血病。
从苏州太仓到非洲东海岸,旅程将近2万里;船队由200余艘船只和2万7千多名船员构成,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供给压力。然而财大气粗的大明朝已经打点好一切。
郑和的队伍除了有专门的粮船,还会在船上种田。这些漂浮在海上的菜田,是不是比带冰箱的房车硬核多了?甚至还有史料记载田地旁有猪、牛、鸡活动,十分热闹,堪比城郭郊外。在马六甲的郑和文化馆里,我们还能在复原的船舱里看到磨豆浆的石磨。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会在瓷器里种豆芽!为了与海外的国家礼尚往来,船队携带了大量的瓷器。由于豆芽的生长周期比较短,在瓷器里种上豆芽,既可以防止瓷器破裂,还能疯狂地收获蔬菜。瓷器配豆芽,简直天作之合,想为他们鼓掌!
其次,航线不同。
欧洲航海热是为了探索新大陆,他们的船员面对的是未知的航线,有时候很久都看不见陆地,长期只吃不易变质的食物,比如腌肉,导致维生素C摄入严重不足,容易患上败血症然后过世。
郑和的船队走的是有近2000年历史的成熟航线,有大量的港口可以提供补给,加上朝廷为郑和配备的专业海员,船队可以轻车熟路地去占城、马六甲、巨港等重要港口,顺便采购足够多的新鲜蔬果,维生素C管够。
虽然那个时代的郑和与船员可能不知道维生素C是什么,但或许是咱们中国人在饮食上的一贯追求(吃货的灵魂),帮助他们躲过了坏血病的狙击。
远洋后勤:老婆婆打包带走
出门在外没个女人还真不行
航海航行旷日持久,船上肯定少不了侍卫、医生这类可以满足船员生存需求的人员。但令人费解的是,他们还带了一批年迈的妇人。
在这样的远洋船舶上,每一个位置都十分宝贵,必须物尽其用。据说当年在征选上船的妇人时,有这么几个要求——年纪大,会针线,能做饭。
看到这里,机智的你们大概明白原因了吧?姜还是老的辣,这些婆婆可以在船上照顾船员的饮食起居,冬装、夏装和一日三餐都有着落了,值。
郑和七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亚非十多个国家。航程十万余里,这其中历经了很多艰难险苦,而正是先人的智慧和勇气,造就了这世界历史上空前的壮举。
▼
来源:央视百家(cctvbaijiajiangta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相关文章
-
“苏联军神”朱可夫存争议,被讽刺:没有人数优势,根本不会打仗
-
揭秘二战英国“象人”吉尔斯·马克雷尔:用象群拯救数百名难民
-
抗日烽火中的浪漫情侣 彭雪枫将军与林颖
-
《如果文人还能把“纸弹”当作子弹那我只能拿起我的画笔》
-
你方唱罢我登场,川系军阀都有哪些人
-
数字影像“复活”埃及法老,揭开头骨及面部特征等信息
-
《南方周末》重磅报道瓦屋山:楚声羌韵有遗音!
-
人被砍头后,还有意识吗?他用自己做实验,用生命得到了结论
-
约旦20岁公主独挑大梁!军装裹身凹出曲线美,五官似真人芭比好美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为何患上了“恐德症”
-
妻子即将分娩,护士:快抱上车,军人却流着眼泪手插口袋!
-
中国600年前说它“海外仙境”,如今战乱不断,我们则安居乐业
-
蒙古西征,速不台随手灭掉两个小国,却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世界上珠宝最多的女子,婚纱像挂满钻石的“圣诞树”,疯狂爱珠宝
-
[图文]国府“敦刻尔克”撤退 民生轮船公司功劳大
-
来源:杭州运河大剧院
-
倭刀凶悍,明军曾大量仿制,保存至今的实物还带有蒙古战刀特征
-
破天德阵星光阵勇斩耶律奇的杨八姐,盗金刀取凤发杨八姐闯幽州
-
历史上的今天|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逝世
-
国共重庆谈判前的高层会晤:林彪一提到这四个字,蒋介石立马变脸
-
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三万多中国人想回到祖国,为何会被拒之门外
-
德国战败后,五十万女兵去哪了?尸骨无存!
-
明朝地图亚洲东北部有个狗国,名字有什么含义?
-
德国在一战中输给了英法,为何德国人却始终不服
-
亚洲有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 千年来领土扩张4倍 不是日本
-
世界最暴利的行业之一,被称“沾满血腥”,但因太赚钱而屡禁不止
-
党史百年天天读
-
二战后苏联虎视眈眈,为何美国却裁军900多万
-
“一场伟大的社会和经济实验” ——事与愿违的美国禁酒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