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战争史料 > \

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原标题: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1937年7月,日本军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在抗战爆发的初期,虽然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役,例如忻口会战、徐州会战等等。但日本军队的进攻频频得手,日本军队占领了华北、东南的大片地区。进入抗战相持阶段以后,战局才逐步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日本军队的进攻,在抗战的初期,为何能够频频得手呢?

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开战之前,日本军队已经了解了大量的情报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而且境内多火山多地震,在古代历史上,日本就计划向东亚大陆扩张。可是中原王朝太强悍,把日本几次暴打。在19世纪后期,日本开始非常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日本从各个方面向西方列强学习,日本逐步成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强国。崛起之后,日本再次把目标瞄准了东亚大陆。在明治天皇时期,日本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征服计划。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在开战之前,日本进行了各种侦查活动。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间谍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东北、山东等地。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屡次击败清朝军队,和间谍们提供了准确情报有很大关系。

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尝到甜头的日本,在上世纪20、30年代,变本加厉的进行间谍活动。在全面抗战之前,日本间谍的身影不仅仅出现在华北和江南,甚至西北和西南等地,也发现了日本间谍。日本间谍侦查了政治、军事各方面的情报,日本情报机关把这些情报统一整理。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军队的师旅级以上军官的详细资料,日本军队已经基本掌握。各个部队的武器水平和战斗力,虽然并不详实,但已经了解了大概情况。在战争爆发的初期,日本军队依靠各种情报的辅助,确实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军工生产力差距巨大,重武器方面的差距更大

在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轻武器水平差距不算太大。中国军队普遍使用汉阳造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日本军队普遍使用三八大盖步枪和96式、歪把子轻机枪。三八大盖和汉阳造都出自德国,相差的年份不算遥远。至于捷克式轻机枪,性能还有优于日本的96式和歪把子。但双方的生产量差距很大,我们的军工厂每年生产的武器弹药有限,根本无法满足部队的消耗。例如子弹,在1937年,我国的子弹储备为5亿发,这个数字仅仅够全军使用两个多月。很多部队的子弹被迫采用配给制,根本无法满足战场上的实际需要。日本军队则没有这个问题,弹药十分充足。

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双方军队在重武器方面的差距巨大,在抗战时期,我们的军工厂仅仅能够生产中小口径的迫击炮,而是生产量有限。日本则能够生产各种口径的火炮,生产量比我们多得多。在我们的军队中,像87师、88师这样的精锐部队,装备了一些从德国进口的火炮,连炮弹都是进口的。一般的步兵部队,甚至根本没有火炮。日本军队的甲级、乙级师团都下辖一个炮兵联队,利用各种火炮进行火力压制。日本步兵部队中,装备了迫击炮、掷弹筒能轻型火器,在近距离作战时,我们的部队经常吃亏。由于炮弹和火炮数量都很有限,在淞沪会战期间,我们的部队总计使用了不到2000枚炮弹。而对面的日本军队,仅仅是150毫米炮弹,就使用了2万枚以上,这就是差距。

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日本官兵的素质,明显占据很大的优势

在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士兵普遍具备小学文化程度,基本上能够看懂地图。在士兵的训练中,日本军队非常注意方式方法,从日本人身高普遍较低的特点,设计了适合自己军队的模式。与之相比,我们的官兵中,还存在大量的文盲,部队的训练水平也跟不上。在平均身高上,我们的官兵比日本官兵高了8厘米。但是平均体重上,日本官兵比我们的官兵多了10多斤。当时,我们的官兵普遍非常瘦弱,而日本官兵很强壮。双方在白刃战中,拼刺技巧和武器质量是一方面,士兵的体力则是另一方面。

抗战爆发的初期阶段,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何会频频得手?

军官素质方面,日本军队各个兵种、各个等级的军官,基本上都是正规军校的毕业生,战术指挥十分熟练。我们的军队中,就连中低级军官也存在很多文盲,只有少部分军官接受过正规教育。在中小规模的战斗中,军官的能力对胜败影响非常大。日本军队拥有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也有自己的问题。由于战线太长,庞大的占领区,日本军队需要分兵驻守,能够用来进攻的部队越来越少。随着战争的严重消耗,日本军队的兵力严重不足。对于日本军队这样的对手,我们无法迅速取胜,最好的方式就是长期的消耗战。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