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住无数盗墓贼的乾陵墓道口,是如何发现的?
乾陵,世界第九大奇迹。女皇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也是陕西地面上唯一一个历经千年没有被盗成功的陵墓。
乾陵曾经迎来无数盗墓贼,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唐末农民起义领导者黄巢,五代唐墓大盗温韬,民国军阀孙连仲,都光临过这座陵墓。没有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挖错了方向,得罪了天神等等。但是究其根本是——没有找到墓道口。
唐代陵墓以因山为陵居多,如果找不到墓道口,除非把整座山移平,否则不可能进入。所以历朝历代的考古学家和盗墓贼都在关注乾陵的墓道口。
事情发生在1958年冬天,西兰公路复修经过乾陵,需要大量的石料。乾陵附近的农民便到武则天陵墓所在的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当地农民贺社社与几位同伴在距无字碑以北1公里处的梁山主峰东南坡炸石头,前两炮炸过之后无甚异常。岂料贺社社点的第三炮炸响之后,半空中飞出几块石条,硝烟散去,贺社社和几个同伴跑过去一看,只见爆炸面上尽是石条,像是人工凿的,上面有字,或连着些像钢筋一样的东西,“莫非把姑婆陵炸开了!”
世居乾陵的农民跟着武三思称武则天为姑婆,他们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县政府办公室,向一位姓杨的干部报告了情况。杨姓干部听几个农民如此这般一说,也惊得嘴张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马上报告给县委书记、县长。他们听完报告之后,不相信农民能用土炸药炸开乾陵,因为民国初年的孙连仲用洋炸药也没能炸开陵墓。虽然怀疑,他俩还是叫杨干部跟农民去看一下。
从乾县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华里,当时交通不方便。杨干部一行来到放炮的地方时已经傍晚时分。杨干部看了看现场,确实有石条。他让几个农民用碎石把炸点盖住后,就告诉农民:不准在这里炸石头了,炸出石条的事也不准张扬。听杨干部这么一说,几个农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杨干部连夜向县里领导汇报了情况。书记、县长一商量,就让他放下其它工作,专门管这件事,并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级汇报。1958年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派杨正兴、雒仲儒等人进驻乾陵,立即对农民炸石的地方进行勘查。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
此次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
挖掘的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
无数盗墓贼的日思夜想,没想到被几个农民无意中发现了。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所处时期正是大唐鼎盛辉煌时期。一旦进行考古挖掘,必将震惊世界。你觉得乾陵里都有什么宝贝呢?
• end •
作者:解启成
音频:解启成
来源:启成撩长安
编辑:马维娜
审核:冯英杰
相关文章
-
腱龙: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长7米/距今1.13亿年前)
-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太仓(地理位置优越决定港口条件)
-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的四次历险
-
【党史百年·天天读】10月27日
-
中型剑龙科:将军龙 发掘于新疆准噶尔(全身遍布骨钉)
-
揭露独裁者金正日绝密的私生活
-
唐宋以来广德祠山大帝的神话故事考(三)
-
适量饮酒:扬酒之利,避酒之害!
-
乌拉那拉如懿真实历史:夹在富察和令妃之间(49岁郁郁而终)
-
多齿灵龙:四川小型恐龙(长1.2米/最完整鸟脚类化石)
-
党史上的今天丨湘黔铁路全线通车
-
咋不保护红军烈士墓?望谟一镇政府收到检察建议
-
细说古代军医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获得更大胜利
-
关羽失荆州:蜀国关羽荆州出兵是千古之迷
-
芈月传:芈姝没想到,即便在嬴驷死后,自己也依然斗不过他的原配
-
中国鸟脚龙:长1.1米/最小的肉食性恐龙(距今1亿年前)
-
一尊二祖三清是谁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人物
-
琼中“百花岭”名称由来
-
那年,美国总统访华之后:西方流行文化影响了多少中国人?
-
芒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仲夏时节正式开始(每年的6月5日或6日)
-
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晚上一起睡吗?不是(但是非常讲究)
-
为什么说从古人喝的酒里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份?
-
古代皇帝妻妾人数之谜:哪个皇帝后妃人数最多?
-
【党史学习教育】25048,为什么在这里?
-
【党史学习教育】百个瞬间说百年:1963,“向雷锋同志学习”
-
慈母龙:北美大型植食恐龙(喜欢群居/一群包含13万只)
-
栾川盗龙:河南小型驰龙科恐龙(体长3米/酷似鸟类)
-
古代为何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
上世纪三十年代河北名胜古迹,不知至今有多少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