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数码科技 > \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原标题: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大企业都在布局生态,小企业该怎么办?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分享线路图,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序号❸的分享:生态圈建设。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以下是正文:

从2018年开始,技术、商业模式都逐步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未来3~5年,如果没有算法上的实质性突破,人类技术能力将始终围绕低端智能进行生产力从99分向100分艰难挺进的过程,很难也不太可能出现质的变化。

同样,在商业模式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生态大行其道,野蛮扩张,在可视范围内,没有更高维度的发现,基于科技而构建的生态圈商业,就是可见的最顶级的商业模式,没有之一。

整套数字化转型200讲的内容,始终贯穿着两条线路在进行:

  • 一条是明线,即第一张图“企业数字化转型结构图谱”,从整体宏大的开篇来看,貌似更适合平安、国寿这样的大型保险巨头。

  • 另外一条是暗线,即小企业和个人一定要参与到生态建设当中去,在参与过程中寻找最有价值的一环,积累场景、积累数据,从而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两条写作路线,一明一暗,希望阅读的人能在体系化的文章中,找到自己公司所在的位置。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暗线比明线更为重要,只有积聚了足够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才有生态的可能性,否则大企业再强,也无法做到点点兼强、面面俱到,这也是生态建设的魅力所在,迫使大企业以足够的胸襟,在“开放”与“流动”中,寻求多赢。

在生态面前,小企业无需担心没有机会,大企业也不能吃独食,否则都不可能成功,这也许就是数字化机遇面前最大的公平吧!

前面我们分享了建设生态的必要性,讨论了企业是选择原生App还是小程序这种小且不值得纠结的问题,这是生态建设第三篇:大企业主导生态建设,中小企业没实力,怎么办?

全文包括:建设保险互联网生态的核心、保险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目的、保险互联网生态圈对行业的效应、大小企业都是生态的建设者,中小企业要现参与再谋求做大等几部分。如无特殊说明,生态均指基于保险科技构建的保险互联网生态。

01 建设保险互联网生态的核心

业绩下滑,竞争激烈,用户青黄不接,寻求更高维度的商业机会,都是保险业各业务价值链试图建设或参与建设互联网生态的目的,但所有这些都还够不上核心目的。反观传统销售模式下,险企获得收入的方式就是通过代理人提升新增保费,本质上是以销售为目的的商业模式。但这一切随着互联网生态的崛起、新生代用户的数字化,都开始失效。

1. 互联网生态的核心是利用技术围绕用户画像的数据

在互联网环境下,保险企业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必争之地在哪?

应该有四个:服务精准触达、用户风险评测、风控、潜在需求挖局。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1. 服务精准触达:通过各种方式,和用户发生接触,促进用户和公司的触点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包括获客、流量、场景、渠道更各方面的覆盖,从而精准的提供服务。

  2. 用户风险评测:利用自有数据、第三方数据以及用户实时行为数据,进行个体需求评估和个性化产品的服务匹配,例如:智能保顾。

  3. 风险控制:动态、持续的进行用户风险监控,利用数据、建模等方式进行赔付控制等。

  4. 潜在需求挖局:在满足显性需求后,怎么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重点,而且潜在需求将远大于显性需要。

所有以上四个问题的解决,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基础之上的,就是对客户进行动态、持续和精准的画像。完成动态精准画像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两个方面的能力: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1. 数据:必须是实时、多维、充分的热数据。这就要求企业要具备数据获取、存储和加工的能力。

  2. 技术:能将数据进行加工、清洗、建模、计算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形成高效服务的反馈闭环,并持续优化反馈结果。这一点,要求企业要同时具备建模、算法化、算力化、产品化、网络协同化等等一系列技术相互协同的系统化的能力。

这就是互联网生态的本质特征,基于这个逻辑,可以对保险的互联网生态作如此定义:保险互联网生态是指利用保险科技,通过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延伸服务的形式,形成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并以开放和流动做为基础,最后实现产业无边界扩张的商业模式。

一个有规模、运转良性的生态,是所有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数以万计的企业,最后形成生态并达到这一目标的只有阿里和腾讯,不足万分之一的成功概率,还是建立在相对的蓝海竞争基础之上的。

当前而言,好的方面阿里和腾讯为保险公司树立了成功者的典范,找到了可依据可参考的模式。比较悲观的方面,大的互联网生态已经形成网络空间的区域性垄断,竞争会异常惨烈。机会是有,竞争也是有的,只有朝这个方向的努力,才是险企互联网生态建设的行为,才是迈向胜利终点的道路。

2. 保险公司互联网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传统IT行为

要建设富有保险业特色的互联网生态,绝对不是以前IT系统的简单升级和签署各种合作,每一家参与的企业都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总结:

(1)互联网生态建设不同于以效率提升为目的的科技建设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互联网保险生态建设以保险科技深化应用为前提,保险公司一定要区分利用保险科技是以效率提升为目的还是以生态建设为目的,两者之间差别巨大。前者是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服务改进,后者是基于新的商业逻辑的前瞻布局。后者的着力点在于形成全方位的数据提取和处理机制,达成客户画像,构建网络协同,从而输出客户价值,实现商业目的。

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只有能完成动态且精准客户画像的公司,才算真正拥有了客户,才会获得客户需求的开发权。企业服务效率高不高,与企业能不能真正拥有客户相比,是能力和机会的区别,前者只是好与差的不同,后者则事关企业的生存与死亡。

(2)互联网生态建设不是传统的产业多元化

传统的产业多元化,是以主业为基础,开发客户关联需求,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推进和关联发展。由于缺乏数据基础,一些多元化发展往往演变为乱投资乱开发,多元有余而协同不足,失败教训多,成功经验少。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生态建设必然涉及跨界融合和产业聚集,但这种融合只是起点不是目的,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以提供服务为交换,获取鲜活的、持续性的数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数据体系。观察蚂蚁、腾讯的收购逻辑,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数据逃逸,避免数据缺漏,建立大一统的数据王国,从而赋能物理世界的各种场景。

换句话说,在互联网生态建设中,场景和数据互为表里。由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数据的反哺支持下,企业跨界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增强,为多元化提供了专业基础,也会提高跨界融合的成功率。

(3)互联网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场景搭设和渠道拓展

互联网保险最初的形态就是渠道,后来又演化出场景。如果只是把生态看作渠道,则流量是第一位的,销售是第一位的,客户和服务本身反而无足轻重。

我们知道,内容、产品和服务的互联网化,难度是逐渐增加的,实际上构成了互联网商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由于服务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有更紧密关联,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以前,服务的互联网化难度最大。

保险首先恰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风险管理服务,这就是过去保险网销发展不快,很难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前,部分公司把保险服务做简单化、产品化处理,比如:把保障和理财分开,保单内容一再简化,服务方式单一化等,实际上是一种降维处理,目的是为了解决渠道匹配的大难题。互联网生态则始终围绕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和渠道论不在一个层面上。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场景是渠道的升级。基于场景,我们能够开发客户的场景化需求,也就是在新保险中实现所谓的保险场景化。像退货运费险、飞机延误险等场景保险,这些产品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还无法代表保险产品的发展方向,更解决不了保险业互联网生态建设的需要。

也就是说,保险场景化,只能是保险业务的延伸,如果把生态比作一个个“”,保险场景化还是一个个断开的“”,中间还差着“线”与“面”的部分。

对于互联网生态而言,场景只是其解决客户触达的部分功能,其更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动态精准客户画像,确知客户真实的保险需求和购买能力,解决消费体验的问题,为保险服务创造条件,为客户创造价值,甚至衍生出更多的其它关联服务。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以上两张图结合起来看,很容易能看到,当前无论是重视保险渠道,还是保险场景化,都还是停留在最低维度的商业模式中间的竞争。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高维度降维打击往往是简单而又致命的,最为恐怖的是,彼此的竞争之间差着好几个维度。

毫不夸张的说,全国180多家保险公司,绝大多数都处在点这个维度的竞争中。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始真正将复杂的风险管理服务做到极致,超越任何生态,这时候就初步构建了“线”这个维度的竞争能力;从线升级到面的维度,就是生态载体平台的建设过程,具体可参考IAB物智链平台建设六十讲的内容。

(4)互联网生态建设是持续、开放和流动的

  • 第一,互联网生态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通过几个投资并购就轻松搞定。

  • 第二,客户数据是是复合的、流动的、变化的,根据数据来源和数据形态等,可以分为公共数据和私营数据,客户让渡数据和客户隐私数据,客户授权数据和生态自生数据等。

生态数据来源是多元化的,有的在生态内部自生自灭,有的在生态之间引进吸收,有输出有输入,没办法一网打尽,或者幻想一个生态就搞定所有事情。因此,生态的发展必然是开放的,信息的充分流通和交换是商业进步的基本要求。生态本身也会不断随着客户的变化、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持续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生态进化是无止境的,没有竣工之日。

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一下开放与流动,放到物理学中,就是通过注入能量,达到熵减的目的,否则一切生命都会走向消亡。

02 保险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目的

商业模式实际就是利益分配的方式,商家、服务(含产品)、营销和用户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四要素。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就是打破旧有的利益平衡,构建新分配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诞生新的职业、提升效率、淘汰落后产能,就有机会做大做强。

在互联网生态网络协同效应和数据智能双螺旋的驱动下,商家、服务(含产品)、营销和用户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重构,这就会为保险行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空间。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1. 从商家角度看

每一个商家或者保险公司、科技企业、生态链企业,不可能都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有生态建设者,必须有生态参与者和生态赋能者,不同的参与者也还要有更详细的生态分工,才能维系如此庞大的网络有序运转,持续开放,形成高速流动的商业模式。

这时候,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个体户,都需要有生态化的平台来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无需为了一亩三分地独自建设生态。

从这个角度,个体户、品牌商、生态建设者等各自要找准在生态中的位置,做好点、线、面、体的各自定位,相互依附、相互赋能、相互成就。

2. 从服务(含产品)的角度看

在生态环境下,保险服务和保险产品可以摆脱简单形态,在条款和价格之外,一方面建立更加纵深的产品形态,挖深和加高产品创新的壁垒。同时可以根据保险产品的类别,增加横宽的延伸服务体系,拓宽服务创新的护城河。

随着保险消费的升级,客户越来越挑剔,简单产品或服务形态,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必须升级到直达痛点、意外惊喜、一键服务、过程管理、一揽子解决方案等层次,并涂抹上个性、故事、情怀和意义的奶油,才能俘获客户芳心。而这些,在生态环境下才更有机会做文章,才更容易实现。

此外,保险不像奢侈品,客户对价格比较敏感,逼迫保险公司打价格战,市场竞争始终摆脱不了的单纯价格竞争的局面。由于保险具备天然的需求分发能力和连接器功能,如果通过生态的多元化服务,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把部分财务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可以消除客户价格敏感性,企业会有更为宽松的盈利空间。

3. 从用户(客户同)的角度看

有能力对用户或者所有事物进行动态且精准画像的公司,更容易发掘不同用户的不同价值,从而在与同类公司的竞争中胜出。

从更深层次看,挑选用户与解决风险的问题,是传统保险的内在矛盾,我们寻找那些风险小的客户承保,却把真正有风险或风险大更需要保险的用户剔除在外,这实际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专业不对称基础上的不对等交易,一定程度上是对保险初衷的背离。

在通过网络实现风险低和成本可连续控制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可以利用数据智能从而实现风险的真正管理(事中的过程管理),从而获得风险收益,这是一种保险产品思路的创新。

比如美国保险公司Clover Health公司,通过管理病人的健康和医疗,获取所节省的医疗费的分成。国内部分公司开发的专门针对糖尿病人的保险,也是这个思路。

这有点像把健康险做成类似责任险的机制,不再是利用专业优势和信息不对称,利用人们的恐惧和无知赚钱,而是和客户利益高度一致,通过管理人的惰性,精准提供应用知识,降低客户风险来赚取风险差价。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情怀的注入。

另外一个创新就更为大胆,是在保险产品的销售上,可以保持适度的亏损,甚至可以按照蚂蚁金服的思路,将保险做成慈善,免费赠送给最有需要的用户使用。

这一点主要是利用了保险的两大特点:

  • 第一个是国内用户的保险意识不足,需要持续的保险教育,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保险公司、代理人,特别是保险互联网生态的社会责任。

  • 第二个比较关键,就是在讨论新保险的任何场景,以及前面多提提到的保险的另外一项属性:需求分发能力和连接器属性

我非常赞同、喜欢蚂蚁金服提供给码商的保险服务“多收多保”,按照尹铭总的说法,多收多保免费赠送给码商,同时允许存在骗保的现象存在。这是因为多收多保一方面承担着保险交易的角色,最主要的是码商这个群体,恰恰是保险业最为忽视的群体。骗保的那部分,就当蚂蚁做慈善了。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不是全部。

保险是具备需求分发和连机器属性的。在码商用支付宝扫码收款的过程中,至少发生了以下变化:产生一次码商和其用户的连接、产生两笔交易数据、分发了一次消费需求和潜在的理赔需求、理赔需求后面还会带来码商的再一次需求分发等等。

这有什么用?当线上的所有流量都消耗殆尽时,线下的流量究竟在哪?

  1. 写字楼,对,阿里买了分众传媒。

  2. 购物城,对,阿里买了银泰百货、百联等等。

  3. 交通工具,对,阿里布局了打车软件和共享单车。

  4. 企业员工,对,阿里有钉钉布局。

  5. 本地生活服务,对,阿里有饿了么+口碑。

  6. 物流,对,阿里有菜鸟网络。

等等,但是,似乎少了一块拼图?

是的,中国线下分布最广、流量最大、频度最高的流量都不在以上六个领域,而是在两千万多的码农手里。就是那些路边小餐馆、三轮车、小超市、卖鸡蛋的老奶奶等等,这才是国情、是最为广阔的群体。获得这个群体的忠诚,某种意义上,你就获得了这个群体的用户,也就是整个中国的线下流量。当然,VIP们除外。

(7)码商和他们的用户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流量大陆上,最后也是最大、最闪亮的一块拼图:码商及其手中的用户。

4. 从营销的角度看

首先,你要明白,营销包含销售,但不仅仅是销售。

  • 一方面,在数据的导引下,可以让销售从漫灌改为滴灌,精确制导,准确对位客户,节约销售成本。

  •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扩张效应,设计爆品,创造现象,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产品推广。为什么腾讯和阿里能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一切,就是他们自带社群扩散和网络效应的光环,可以随时制造热点。

  • 最后是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让销售逐渐变得多余,而是通过系列营销手段和运营手段,持续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营销比较高的境界,除了让销售变得多余,更多的还有口碑,在互联网生态,这就是网络效应的口碑。

5.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

最后一项,是市场竞争,这个不算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但互联网生态肯定也存在其必须面对的竞争天敌。随着世界越来越IT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保险的竞争已经不再是行业内部公司之间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演化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竞争。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1)保险与其它风险管理工具的竞争,决定了保险公司还有没有游戏可以玩

这是传统业务模式之争,话句话说,在有些领域,未来可能不再需要保险手段或者传统类型的保险产品了。比如:随着无人驾驶的实现,驾驶风险被消解或转移,传统车险和交强险将大幅度萎缩。这就是所谓“我灭了你,与你无关”。

所以我们现在看,企业挤破脑袋在做的UBI、ABI和无人驾驶的模式,其实竞争根本不是同一维度的事情,更多的是UBI和ABI是现在不得不做,但对未来决定胜负之战意义不大的战役。

(2)保险行业与其它行业的竞争,决定了保险公司的对手玩家到底是谁

一些控制场景和数据的平台类公司,基于对客户需求和风险数据的第一手掌握,直接截流了保险需求,通过模型和算法,取代传统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自行设计保险产品,自行提供客户服务。保险公司基本丧失了定价功能,无法直面保险消费者,仅扮演风险资本提供者的单一角色,甚至不如传统的再保险公司。

如果不是牌照保护,在资本充盈的时代,保险公司的这个价值也会被剥夺。换句话说,保险业的写字楼下大门口,围满了“野蛮人”。

(3)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决定坐到游戏桌上的保险公司谁输谁赢

行业内部竞争是身边永远的战争。即便如此,这种竞争的重点也同样逐步转移到包括数据能力和计算能力在内的IT能力的竞争上来,这是“亲兄弟,明算账”。

这方面,市场上比较有看点的是,平安利用三十年的资本、数据优势,强势布局保险科技。从根上长出了互联网的DNA,反观其它同类企业,这样的竞争,已经超越了维度,就像《三体》里常说的降维打击一样。初具互联网生态雏形的平安,未来会演绎什么样的剧本,我们拭目以待。同样,平安的经验更值得立志建设互联网生态的传统企业学习。

回过头看,互联网企业以互联网保险切入市场,从技术、渠道、产品、场景等概念中一路走来,既推动着保险竞争发展演化,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变换自身内涵。

从商业逻辑看,互联网生态是保险竞争形态演化的必然结果,也将会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高阶形态。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商业模式的重建和变革。

因此,互联网生态建设既是时代大势,也是战略之道,还是经营之术,这就是传统保险行业必须重视互联网生态建设的内在动因。取势、明道、优术,是保险公司的必然之选。

03 保险公司在互联网生态建设中的角色

互联网生态是一个在纵深和横宽方向,都聚集了复杂角色和利益关系的大而有序的网络协作体,所有的产业,都想从自己的原点出发,建立围绕主业的生态体系。汽车厂商想办保险,为购车客户提供延伸保险服务,反过来,保险公司都去造汽车?

确实有保险公司把触角伸到了整条企业产业链,从零件、整车、4S、维修保养和网上垂直门户、互联网二手企业汽车交易平台。利用险资和供应链金融优势,持续加码,同时还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方面进行了收购等等,这的确是一个庞大而又极具想象力空间的战略性布局。

如若成功,或将建立出行领域的最大生态,同时通过车联网,进而进化裂变出IoT领域最大场景,向智慧城市和万物互联布局,不可谓不大。

另外,由于健康险的原因,保险公司也和医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医院想投资设立保险公司,也有人建议保险公司应该收购所有的医院。这个领域,也有企业在尝试自己的布局,主要切入点就是医院的HIS系统、收购部分医院进行试点,两条腿齐头并进。

1. 生态圈建设,谁主沉浮?

到底是你进我的圈子还是我进你的圈子?与此同时,另一个追问是,生态建设的边界在哪里?

面包你可以自己做,面粉你也可以自己磨,你还要亲自去种麦子不成。总而言之,在这场生态圈控制的商业博弈中,谁占有先机,谁有机会胜出。

我们不妨先看看生态圈建设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大企业建生态,小企业进生态|保险科技生态建设(三)

(1)数据主导

谁拥有数据,尤其是核心数据,谁主导生态。数据是生态的数字世界的核心价值,数据的先发拥有者自然更容易主导生态建设。生态的自生数据越成体系,连续性越强,维度越完整,使用权越完整,生态的数据价值就越大。

不同维度的数据,价值密度不一样,更具商业价值的数据比例越大,数据来源的可替代性越弱,生态的价值就越高。拥有这些数据的主体,自然更容易主导整个生态的建设。

(2)场景主导

谁拥有核心场景(也就核心交互),以及围绕核心场景,诞生出覆盖面足够广的场景,谁主导生态。没有场景就没有任何意义,数据是生态在数字化世界最为核心的资产,那么在另一个平行宇宙物理世界中,场景就是物理世界最为核心的资产,高质量的场景,特别是那些足够基础,足够具备颠覆性的场景,可以为生态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微信从电话本工具走向连接一切的生态,微信红包这一创新型场景居功至伟。拥有生态核心场景,同时又能持续不断打造创新型场景,更容易主导生态建设。

(3)用户主导

谁拥有用户,谁主导生态。用户是生态基础角色中(关于基础角色,后期会有一篇“平台的核心交互与基础角色”做详细的探讨),最为关键的一方,用户数量是生态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用户同时也是数据的生产者,用户越多、活性越高,产生的数据也越多,生态的稳定性越强。

平安基于其拥有的大量高净值金融客户,为其旗下的多款互联网应用场景引流,几乎所向披靡,很快使之成为每个细分领域客户流量数一数二的应用,因之成为其所控生态的的主导者。

(4)技术主导,也是人才主导

谁掌握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谁主导生态。早期的互联网生态,往往都是其创始人掌握了一门技术上的独门秘籍或者核心算法,并设计与之相匹配独特商业模式,很快雄霸一方,谷歌、脸书莫不如此,今日头条也是这样突围成功的。

现在大家都在赌人工智能这条独木桥,如果谁在这方面建立明显的领先优势,资金、客户、商家都会马上跟过来,很快就会聚拢生态建设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力量。

(5)资本主导

生态圈是不同业态的复合构成,资本是凝聚商业的重要力量。通过投资并购,形成关联产业集群,并以数据为枢纽,形成生态的生长机制,把多元化投资转变为生态构建,也是一种高举高打的生态建设路径。但收购易整合难,以收购的方式建生态,投资只是第一步,未来道阻且长,需要慢慢消化。

(6)政府主导

在一些领域,由于数据事关公共价值或社会利益,政府监管介入比较深,生态建设的许多环节都需要得到政府许可。在这种情况下,谁获得政府授权,谁掌握核心利益和价值,谁主导生态。但政府主导的生态也有其局限性,建起来容易用起来难,特别在商业化运用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和障碍,而商业化运用是推动生态进化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驱动力。

对照来看,阿里和腾讯几乎在每一项指标上都占尽优势,自然也就成为生态圈的霸主,几乎掌控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商业进步空间。反观保险,我们的比较优势和弱点一目了然。

2. 要有合理的生态建设分工

要想同时集齐数据、场景、用户、人才、资本和政府资源,只有大公司才有能力,也就是说:

  1. 大公司才有主导生态建设的可能,小公司的战略首选不是建生态,而是进生态。

  2. 单纯的技术主导不是保险公司的选项,除非像平安这样已经在向科技方向转基因了,这是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

  3. 资本也许是保险业的优势之一,除了符合监管的并购行为外,还可以在需要重资产布局的某些生态领域有所作为。

  4. 保险更多的是数据需求方而不是数据输出方。行业这几年一直在车联网方面下功夫,但保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始终摇摆不定。车联网中,汽车厂商是核心数据的拥有者,个人驾驶行为数据又存在明显的逆选择问题。如何平衡车联网生态中数据参与者的利益和角色,我认为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

  5. 代理人队伍是保险业与其它行业显著不同的商业模式,在保险互联网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代理人也许可以成为不可或缺的地推力量。

3. 保险公司生态建设面临的困境

保险在生态建设中面临不少困境:

(1)产业门槛

生态建设是一种新的商业实践,保险过去在特许经营和业务专营的牌照保护下,不仅别人攻不进来,我们也不能攻出去。所以在其它领域并无明显的商业存在和产业优势,互联网生态建设恰恰要解决攻出去的问题。

举例来说,目前行业比较热衷的大健康产业,保险有主导优势吗?

  • 第一,医疗是高度产业化的领域,利益格局早已形成甚至固化,新的玩家进入机会少,门槛高。

  • 第二,医疗行业封闭性强,专业性强,数据敏感度高,政府监管色彩浓厚,旁系力量很难主导生态建设。

  • 第三,医院产权结构复杂,很难进行收购整合。

  • 第四,医院之间数据差异极大,数据保护意识强,数据整合工作难度极大。

  • 第五,保险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地位不高,角色不重,不具备投资管理上的专业优势,很难有主导性作为。

所以,以保险作为康联网生态的数据纽带,是不是最佳的选择,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盈利模式

能够持续健康生长的生态,内部组成的各业态都应该有自我造血机能,实现自我盈利,对生态内部某个产业长时间大剂量资金输血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这同时也对生态内部各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举例来说:目前行业比较热衷参与养老产业,由于我国养老的社会化程度低,养老的产业化程度更低,相较于大健康产业,保险进入大养老产业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机会。但由养老服务的特点所决定,无论是重资产模式还是轻资产模式,短期内解决盈利问题是比较大的挑战,账很难算平,需要从长计议,并寻求模式创新。

(3)角色冲突

既然是生态,必然要有一定的产业链范围和纵深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产业规模。保险主导的互联网生态圈,最终目的自然是为保险服务。但如果资产分布、盈利能力和管理耗费都大于主业时,怎么来解决保险主业经营和生态圈经营的角色冲突?

换句话说,如何合理限定生态的界限和范围,如何保证生态的完整性,形成生态的竞争优势,保险公司究竟需要有多大的投入才能建立相对成型的生态等问题,都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探索的话题。保险公司主导生态建设,是无法做到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这种角色模糊带来的利益冲突,是生态建设非常大阻碍。

04 保险互联网生态对行业和社会的远期效应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成熟、普及和全渗透、全覆盖,人类社会和商业实践的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程度必将越来越高,直至走向完全的互联网社会和互联网生存。互联网生态建设是保险业下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不管时间早晚,未来一定会来。

那么,互联网生态建设对保险业以及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应呢?保险公司不走这条路又会有什么后果?

答案很多,也非常不确定,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 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

风险不灭,风控就始终存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保险公司在风险市场的角色面临很多挑战。今天探讨的话题,实际是传统保险企业的求存之道。

随着保险互联网生态建设的推进,行业竞争会出现如下趋势:

(1)竞争方式改变

以数据和生态为武器,保险竞争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生态化公司凭借其数据优势,竞争能力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市场垄断性越强,传统公司的奶酪一点点被偷走,传统优势不复存在,竞争力逐步下降。

(2)新小公司通过模式创新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机会越来越少,市场连造反派都不容易找到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商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在生态逻辑下,市场机会被生态型公司霸占,剩余的商业空间越来越逼仄,夹缝的机会也不多了。强者恒强、赢家通吃更明显,新人会发现,马云欺骗了大家,除了他们家的生意,天下全是难做的生意。

对于生存愈发艰难的小公司来说,必须重新进行价值定位,尽快建立相对专业优势,进生态并在生态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才可能有立锥之地。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转了一张不同段位的企业的市值变化图表,数据表明,去年以来,市值越高的公司股价涨幅越大,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2. 保险公司进一步平台化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式下,精算的模型化成为一种普遍应用,产品设计环节发生转移,也将不再是保险经营的核心优势(这点早已在OTA等场景中充分体现出来了)。在这种大背景下,保险的中介化、外包化程度会加深,保险公司更加平台化。

保险公司专业优势,也许会逐步转移并集中体现在资产负债匹配能力和资产组合投资能力上来。贴近生态的专业中介机构会有很大发展机会,其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保险公司,但没有生态背景的中介机构将越来越不具有业务竞争能力。

3. 各自有焦虑,颠覆永不停

传统企业有互联网焦虑,互联网企业有所有的焦虑。生态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始终会面临各种挑战。

首先,对互联网生态企业来说,人心和科技在赛跑,就看这些公司能否承受住人们对技术进步和业务增长速度的厚望了。众安在资本市场的成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当然令人鼓舞,对互联网保险发展也是一件大好事。

但高处不胜寒,如果没有增长、扩张或创新的故事不断上演,资本市场如欢场,喧嚣和寂寞只有一线之隔,浓情蜜意和薄情寡义就在转瞬之间。即便如微信和支付宝这种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总管家和消费出海口,也还是会担心与客户更贴近的插队者或抢道者出现。

技术变化太快,一边贴瓷砖,一边挖墙角的事情常见,对技术的大投入,有时往往会成为新技术应用的束缚,丧失变革的动力,而这往往又是被颠覆的前兆。诺基亚、柯达就是商学院教学案例中这种失败故事的代言人。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每一个CEO都面临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煎烤烹炸。

4. 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

随着个人行为的全面数据化,每个人都会被建立行为的风险档案,得出风险指数,算出风险定价,由此决定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风险成本,并反过来引导人们进行行为调整。

换句话说,市场将成为人们最好的道德教师。由于这种风险定价是通过机器来完成的。实际上实现了机器对人的驯服,机器成为人的道德教师,这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了。

这里顺带说一下数据保护的话题,数据保护未来一定成为人的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认为问题的核心不是数据提取。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提取势不可挡,人类社会也因此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他人数据的非授权接触和不正当运用,针对这些行为制定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机制,这才是重点。

05 大小企业都是生态的建设者,知道自己的核心最为重要,无需过于重视边界

第三部分,分析出了大公司才有主导生态建设的可能,小公司的战略首选不是建生态,而是进生态。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大小企业要形成合理的分工,不断强化生态愿景。

1. 主导生态建设,要保持开放、流动和积极的红利投放

大企业要持有开放之心,才有机会主导生态的成功建设。

  1. 开放:任何系统,要想保持活力,就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开放才能源源不断的为系统注入新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发现新的价值业务。

  2. 流动:物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熵”,因为亚马逊贝佐斯对其商业哲学的最高解释可总结为“反抗熵赠”,让这个概念大火。任正非也同样以身体运动为例,阐述过他对于管理中反抗熵增的哲学。而流动几乎就是反抗熵增的关键。

  3. 投放红利:红利的投放过程就是秩序投放的过程,反观淘宝早期,为什么如此多的商家都会支持淘宝的成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商家在淘宝上赚到了大钱,离开淘宝这个生态,是没有这么多钱可以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淘宝生态建设之初,将红利全部释放给了生态早期建设者,很多时候甚至大量进行补贴。这和滴滴早期补贴司机和用户、拼多多通过低价层面补贴用户、趣头条通过看付费看资讯都是一个道理。

以上三项,在后续的章节中有详细的论述。

2. 参与生态建设,要围绕自己的内核,做最有价值的一环

要建设生态,离不开参与的基础角色和赋能角色,大企业作为平台的管理员,为了平台角色配比达到最健康的状态,一定会设计各种各样的规则和规范,进行必要的调参和红利的倾斜,来影响参与角色的比例。

中小企业在里面,做不好定位,在生态建设之初,由于流量少、角色少,可能很受重视,一旦平台用户突破亿级,有相当能力角色可进行替代时,就是迷失自己,很容易成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一代。因此小企业参与生态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内核

一定要保证自己内核不变的情况下,快速定位,利用生态建设初期释放的大量红利成就自己,并从中不断围绕核心拓展边界,将平台的流量分流到自己一亩三分田中。你可以把企业边界理解成万有引力,每一个物体因为质量的存在,它会产生引力,会影响其它所有物质。

差别就在于,离核心越远,影响力越小,或者是它本身的质量越小,变的影响力越小。

万物其实都没有简单边界的,因此企业一方面不要给自己设置边界。但是核心一定要足够的清晰,例如: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其它的一切都是可以不但尝试的。

(2)保持比生态增长更快的增长

如果你在一个增长超过50%的平台上,你的增长只有40%,看起来你一直处于急速增长的趋势中,实际上,作为和保险互联网生态同纬度竞争的对手方,你的增长至少落后对方10个百分点,何况对方体量更大,势能更强。这就要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超越生态本身的第二个方式就是一定要保持远高于生态的增长速度。

(3)持续保持稀缺性

稀缺性永远是竞争中立于不败的优势,保持稀缺性就要去中小企业在参与生态共建的过程中,善于创新、把握独特且有价值的环节,同时一定要抱着自建生态的信念去思考、去准备、从更高的维度思考整盘棋局,做不了执子之人也要把自己想象成执子之人。

如果把互联网生态比作棋盘,中小企业就是其中一个个棋子,要知道,在这场盘棋中,棋盘也在变大,任何人都无法从当前的棋盘布局未来。

(4)从点线面体的战略进行更高维度的思考与布局

如果你是一家小企业,进入生态你肯定只是一个点,通过各个线,特别是面(平台)为自己的业务赋能,积累优势。除了要做独一无二的点之外,一定还要有线、面甚至体的战略规划。

全文完,希望你有所收获~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