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领袖指挥水平差多少?读一读淮海战役的电报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观潮】
1948年11月5日凌晨2时,毛泽东致电陈邓并告粟陈张,询问陈邓当前的位置,通报徐州以西敌军各兵团动向,判断开往蒙城的孙元良兵团很可能有一个军留在宿县,要陈邓迅速查明;根据徐州以西敌军动态,毛泽东对陈邓给出两个方案的选择,1、“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然后看情况,好打则攻歼之,如援敌甚快不好打,则打援敌。”;2、“以一部破徐蚌路,以主力打蒙城,得手后大破宿蚌路。以上何者为宜,望酌复”。
发出此电后,毛泽东又在两小时内,连续向陈邓发出两电,3时电:“请派侦察营去宿县侦察,该地是否有孙元良一个军?及是否有邱清泉一个师部队?只要宿县情况明了,即全面明瞭了,以为下一步机动地位。”;4时电:“按你们前电估计黄维兵团十二日可全部集中阜阳、太和,由阜阳、太和至蒙城需要几天时间?如孙元良两个军在蒙城,你们以一个纵队破击徐蚌线并钳制宿、蚌之敌,以三个纵队攻蒙城是否有把握?在黄维大约十七日左右可到蒙城的条件下,你们与三纵协同攻刘汝明有利,还是以三纵钳制刘汝明,你们单独攻蒙城有利,还是直接打宿县有利?秦基伟纵队何日可到永城地区?”。
毛泽东在3个小时内连续3份电报,特别是后两电,向陈邓提出若干问题,全部关键都围绕着一个之前很少提及的地点:宿县!结合之前的电报内容,就可以明显看出,毛泽东此时对刘邓李“斩断敌人中枢”的那个决断性建议,正在紧张的思考之中,故而一再要求陈邓提供当面情况和他们的意见,因为截断徐宿间铁路、斩断敌人中枢这一任务,毫无疑问必须由陈邓所部来担负。
淮海战役中的毛泽东(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截图)
陈邓接军委来电后,先于5日13时复电军委并告粟谭刘邓李,向军委报告当前4部分敌军(邱清泉、孙元良、刘汝明、黄维)及我军陈邓所部的位置。陈邓认为,在当面态势下,东进的中野主力以已不宜出徐州以南或徐黄段(也就是说,不宜采取隔断刘汝明、邱清泉或者孙元良、邱清泉之间的联系),而宜采取直接打击邱清泉或者刘汝明的手段。在选择邱、刘何为第一打击目标上,陈邓主张先打刘汝明以调动邱清泉,如邱不援刘而退回徐州,则有华野在徐西的三纵广纵钳制邱清泉,中野主力力争在三四天内歼灭刘汝明。
当日晚23时,陈邓再次致电军委,答复军委5日2时电。该电告知军委陈邓所部此时正集结于商丘、永城间的酂阳地区,豫皖苏军区部队计划于8日开始破击宿县南北铁路并对宿县、蒙城进行侦察。在宿县、蒙城两个攻击目标中,陈邓所部距离蒙城200多里,沿途地形不利,故而倾向选择只有3天急行军距离的宿县。但当前的侦察结果,宿县无敌正规军,只能以破路等行动中调动敌军来援,把握不大。而此时敌军刘汝明所部已到商丘东南地区,因此陈邓坚持前电先打刘汝明的主张,准备于7日发起战斗,请求军委迅速给予批示。
6日2时,毛泽东复电陈邓,同意先打刘汝明,指示陈邓应直接开往永城地区。
1小时后毛泽东又致电粟陈张并告陈邓,告知粟陈张和陈邓,对冯治安部的抵抗者和游移不定者应取坚决消灭手段,“仅对其决心起义者,取超越前进方法,将其留在后面。对刘汝明部亦如此。”这表明毛泽东虽因刘汝明部离陈邓最近而同意陈邓先打刘,但还希望陈邓能超越刘汝明更早地靠近徐宿段西侧。
约在6日20时,华野粟裕陈士榘张震钟期光刘瑞龙联名致电军委,报告华野参战各部按计划开始行动,已全部展开,鲁中南纵队比原计划提前一天,于6日夜间开始围歼土顽王洪九部。与华野打响的同时,陈邓所部中野主力,也于6日夜-7日拂晓之间,在张公店地区围歼原属刘汝明部、划归邱清泉指挥的米文和181师。至此,规模宏大的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战役打响之后,华野首先遇到的是三绥区冯治安部的何基沣、张克侠起义。何张的起义,不但是为华野让开了直插运河以西、徐州以东地区的通道,何张更在起义前夕向华野提供了重要情报与重要建议。11月7日,粟陈张于9时许致电致电陈邓并报军委、告谭震林:“……据云:蒋介石一日至徐州开会,有撤退徐州以淮河为第一线守备说。何基沣、张克侠向我建议,……要求我们立即破击徐蚌段,破坏其运输计划。此间无部队可派,建议由陈、邓首长令豫皖苏军区部队李就地徐蚌段破击,”粟陈张此电首发陈邓,显然是以陈邓为战役指挥核心,针对全战役的部署提出相关建议。
就在同一时间内,粟陈唐张钟五人联名致电华东局、报军委,告知海州敌军已撤至新安镇以西,新、海、连方向已不需要使用大部队作战——原定淮海战役计划中的战役第二阶段,向海州、连云港方向的进攻计划,此时需要做出变更了。
粟陈张发出7日9时许的电报之后,三人又于11时致电谭震林并告陈邓、军委:“甲,情况综合:据各方情况综合徐州敌人正部署南撤,新、海敌人今江撤至新安镇,据冯治安部何基沣、张克侠电称该军大部或全部起义均有可能……。乙,估计此次战斗发起后有如下变化:1、冯治安部如顺利起义,则徐敌东北、北完全暴露,邱兵团围中原各部拉住,刘峙很可能将李弥兵团靠近徐州加强防守;2、如黄兵团及刘汝明为我全歼(中原军歼灭刘汝明)而邱兵团又为我分割不能收缩徐州,或能退缩徐,只要运西我军能包围李兵团,以便我歼黄各纵队移行运西歼灭李兵团,则可孤立徐州,我有提前夺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3、如我能完成第二步(歼李兵团)作战,则徐敌可能提早南撤,固守蚌埠、淮河线,黄维兵团集结蚌埠或退守信阳。丙,不论如何,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兵团,同时,做下一步准备,特提出如下方案:第一,运西部队(七、十、十三纵)应乘冯治安部起义(或一部顽抗,我主力不应为其吸引),主力应依预定计划迅即直出陇海线,……分隔包围李兵团,截断其徐州退路,逐次歼灭之。……
第二,如中原军歼灭刘汝明部作战已经完成,则建议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敌退路,使李邱兵团不能南撤。我运东部队解决黄百韬兵团后,即以一部加入运西歼灭李兵团,主力则协同中原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尔后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可能收缩蚌埠),或者夺徐州,当依实情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断敌人路上退路甚为必要。……关于今后作战,请陈、邓,军委予以指示。”
粟陈张等人7日的几份电报,清楚地表明,粟裕等华野指挥员,此时因徐州之敌部署南撤、海州连云港之敌撤逃两个情况变化,在预估战役下一步进程时,已经将目标转移到刘伯承等提出的“斩断敌人中枢”的方向上了,提出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后,配合中野陈邓所部(已经在向津浦线徐蚌段前进),从东西两侧夹击、斩断徐蚌段,彻底孤立徐州。
如果仅是看这几份电报的时间,似乎粟裕等华野指挥员的提议,先于军委将战役的第二步重心向徐蚌段转移,对军委的决策起到了重大影响。这几份电报也是某些认为“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的人经常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如果仔细考虑当时各方发电收电的时间偏差,就会发现,粟裕等人的这个中心转移,其实并没有早于军委的决心。
自刘伯承邓子恢李达提出“斩断敌人中枢”的前瞻性建议后,毛泽东已经开始将注意力焦点移向徐蚌段上的宿县,这有前面的电报为证。但华野的第二步战役目标,不再按原计划指向海州、两淮,而是转向徐州以南的徐蚌段,究竟是粟裕提出军委同意,还是军委华野两方面独立提出的?从电报时间上看,似乎是粟裕等人先提出,军委随后才提出的。但若是仔细看看电报的内容和收发关系,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
7日晚间20时,毛泽东代表军委致电粟陈张钟刘并告陈邓、华东局及王建安、谭震林,这份电报是回答6日20时粟陈张钟刘五人联名电报的。也就是说,因电报收发的时间偏差,毛泽东发出此电时,对于7日当天粟陈张的几份电报,都还没有看到或者是还没做出答复!因为毛泽东于8日7时有一电发给粟陈张,内容非常简单:“七日午时电悉。一、估计及部署均很好。二、昨今两日战况望告。”这份电报,才是对粟陈张7日午时那份电报的答复。而从答复内容上看,对于粟裕等7日午时提出的重要建议(徐州敌军部署南撤、战役第二步不打海州方向、转而配合中原军进击徐蚌段),只有简单的表示同意而已。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毛泽东已经于7日20时的电报中,将军委的判断和决心告知粟陈张和陈邓等方面了。而这个判断与决心,是在回复粟陈张钟刘五人联名电时、还没有收到粟裕等华野指挥员新的估计和判断影响的前提下做出的!正因为毛泽东已经将军委的判断和新的决心用7日20时电报告知了粟陈张钟刘和陈邓、华东局及王谭,所以8日回复粟陈张7日午时电时,因粟陈张7日午时电的内容,与军委新的判断和决心已不谋而合,毛泽东就没有再重复前一电的内容了。
蒋介石认为淮海战役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国军一方
毛泽东7日20时电共三项内容,第三项是关于作战兵员补充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则是对战役的意见和形势判断。“(一)、完全同意鱼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
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从第一项的“完全同意鱼戌电所述攻击部署”一句中就可看出,此电是回复粟陈张钟刘6日20时电报的。“(二)、第一仗估计需要十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十个师(包括四十四军),李弥一至两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包括起义者在内),刘汝明六个师(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以上共计二十一个至二十二个师。如能达成此项任务,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电报内容清楚地表明,毛泽东在未得到粟裕等人关于敌人南撤、不用打海州等地的情况报告时,就已经将“第二仗”指向了徐蚌线,并且对徐州之敌可能南撤做出了预判。
由此可见,淮海战役刚刚打响的第二天,就因敌我情况的进展,战役计划和指挥方面随之又产生了重大变化。
1948年11月7日,淮海战役打响后的第一天,中央军委、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三个方面,根据敌情变化,对战役的下一步规划开始了新的统一认识过程,从而在9日、10日间做出了新的决断。
就在淮海战役打响的这一天,敌军方面也开始有了大的动作。在此之前,敌军的指挥系统调整和作战部署因各种原因,一再犹豫拖延。直到11月5日,顾祝同代表蒋介石到徐州召集各兵团司令官会议,才最后决定陇海路沿线次要城市一律放弃,集中主力与津浦线徐蚌段两侧,徐州“剿总”转移蚌埠,徐州仅留一两个军防御。依此计划,黄百韬兵团退至运河以西,李弥兵团退至徐州东南灵璧、泗县地区,海州44军随黄百韬7兵团撤退;邱清泉兵团集结于永城、砀山地区,刘汝明四绥区转移至临淮关,孙元良兵团集结于蒙城。该方案于6日正式下达书面命令。
这个态势,就是粟裕给军委电报中所说的,何基沣张克侠所告知的“部署南撤”方案。
7日20时,陈邓致电军委并粟谭、刘邓李,报告中野东进主力的行动情况:“我各纵与昨日午后开进,今日拂晓后先后进至陇海路以南,仅在马牧集东南发现一八一师,正围歼中。并已确实查明刘汝明五个师,系于六日经砀山,今日继向永城前进。……据此情况,我们决心以一纵歼击一八一师外,三、四、九纵决于明夜东进,如刘汝明尚在永城,则歼灭之;如刘向宿县逃,则乘势追至宿县歼击之,并控制徐宿线,调邱、孙来增援并歼击之。”
同一时间内,陈邓还致电在徐州以西的华野三纵孙继先、丁秋生并粟谭,报军委,令孙、丁应立即尾追已开始撤退的邱清泉兵团,直逼徐州,“我们下一次作战,或歼永城刘汝明,或直追刘汝明到宿县而歼击之,或不理刘汝明直出宿县,并控制徐宿段,调邱孙增援,而歼击之。”比较陈邓20时给军委并粟谭、刘邓李的电报内容,陈邓在此电中多列出了一种可能性:“或不理刘汝明直出宿县”。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陈邓与军委情况相同,此时也还没有收到粟陈张7日午时电,因为陈邓与8日10时有一电给粟陈张并告军委,明确是回复粟陈张7日午时电的,这个情况与军委回复粟陈张7日午时电同样晚一天的情况完全一致。可见7日这一天华野与军委和陈邓之间的电讯,都因技术原因出现了时间上的偏差。这种技术原因造成的收发报时间偏差,在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都曾一再出现。
综合7日一整天的电报往来,可以看出我军战役指挥的几个方面,自刘邓李5日提出“斩断敌人中枢”的建议后,到7日时军委毛泽东、华野粟陈张和中野陈邓,都已经逐步将注意焦点转移到淮海南线徐蚌段的宿县这个要点上来了,可以说刘邓李的建议,对各方面战役指挥思路的影响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而由于前两天的技术原因,造成电报收发时间的偏差,在后面的若干时段内,这一时间偏差仍旧在起作用。所以后人在看当时的电报时,很容易混淆各方电报的收发应答次序,从而对各方各种意见的提出先后与相互间的影响产生误解,这是我们在解析这一时段的电报文献资料时,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11月8日上午8时许(辰时),粟裕、张震联名致电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这就是那份著名的“齐辰电”。现在相当多的人,将这份电报视为粟裕本人决定了淮海战役走向、从而证明粟裕为淮海战役实际指挥者的重要依据。那么这一论断是否成立呢?让我们还是从当时各方的往来电报解析入手去得出结论。
粟张的“齐辰电”内容,分为甲乙丙三项。
甲项根据全国战场形势,判断蒋介石在徐蚌战场可能采取的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之防御。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而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待机反攻。”
乙项分析敌军两种方针对我之利弊,“蒋匪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粟、浙、皖、赣、闵各省不至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也不至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
如果蒋匪采取第二方针,可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困难仍完全可能克服),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丙项是结合上述情况,提出对淮海战役第二步的设想,“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尚能支持到何种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实现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这我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人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而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阶段浦蚌铁道,错乱敌人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截图
粟陈张的“齐辰电”内容,的确是从解放战争的南线战略角度出发去设想淮海战役的进程,这一点是很清晰的,而且也是粟裕方面自提出淮海战役计划后,第一次完全从战略角度向军委表达意见。但如果说是此电的内容决定了从军委到中野、华野对淮海战役的决策,导致淮海战役发展成为解放战争的南线大决战,则有商榷余地了。
如果结合此电前后军委毛泽东的各份电报内容来看(特别是军委7日20时致粟陈张钟刘并告陈邓、华东局及王谭电),很难认定是粟陈张的齐辰电改变了军委的意图。
因为毛泽东的7日20时电中,已经指出战役的第二步,是华野歼灭黄百韬等徐东之敌后,配合中野进击津浦路徐蚌段(不再向新海方向进击),同时对蒋介石可能撤退徐州有过预判,并根据敌如不撤的可能,设想了战役的下一步就可歼击黄维、孙元良,彻底孤立徐州之敌。从这个角度去解读粟陈张的齐辰电,则该电更多的意思,是表达对军委战略意图和新的战役目标的认识,并根据军委意图做出对原战役计划步骤的改变(主要就是战役第二步不再攻击新海连和两淮方向,而是进击徐固线)。
判断敌军可能撤与不撤、战役第二步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两个重要问题,粟陈张的齐辰电所表现的正确性,是与军委的意图不谋而合,却不是影响军委决策或者决定战役指挥的作用。因为后面的电报又表明,由于电报技术原因造成的时间偏差,军委在对齐辰电做出回答之前,再一次做出了新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则是直接发给陈邓再告粟陈张的。另外,军委对粟陈张的齐辰电另有一电做出答复。由此可见,对齐辰电的意义,还是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具体分析,而不宜从整个历史环境中孤立出来望文生义地加以解读。
在解读粟裕齐辰电的战略意义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特别之处,即在此之前,粟裕一直没有对整个战役对全国战争的意义做出战略性的预判,为何会在此时突然提出这样一个大的战略性的意见来?一个成熟的战略性意见,不可能毫无前兆地突然在某个指挥员的主观意识中凭空产生,总是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启发。
对比之下,参照杜聿明等人的战役思考去看蒋介石的战略指挥,就能看到蒋介石往往不考虑下级指挥对上级意图的主动理解,片面武断地以上级的意图替代下级的主动思考,对比毛泽东对战役的策划指挥步骤方式,蒋介石就显得极为主观、粗糙、急躁甚至是愚蠢了。
一旦下级指挥员做出理解上级意图的主动思考,毛泽东的回答往往就会变得很简略,这种情况在毛泽东的战略指挥上是很常见的。不仅仅是在对淮海战役的策划指挥上,在辽沈战役时也有完全一样的过程。
如林彪罗荣桓报告下定攻克锦州的战役决心、并认为攻锦将演变为整个东北战场的大决战时,才刚刚因为对攻锦产生过犹豫动摇、设想回头去打长春,从而受到了毛泽东连续两次来电的严厉批评。如果不考虑到毛泽东对下级主动思考的启发,仅看林彪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转换,就会让人觉得非常突兀,毫无思维轨迹可寻了。
同样道理,粟裕齐辰电意见的产生,也是这样一个在受到各方意见的不断启发下的主动思考过程。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后来同意齐辰电的直接回答,就非常简略,这一特征在淮海战役的指挥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看到。
在这个方面,毛泽东对下一级战役指挥员如何理解上级的意图,通常都是在战役筹划的逐步进展中,不断用指出正误差别的方法,启发下级指挥员主动地理解和丰富上级的作战意图,而不是单方面地以自己的主观意图代替下级指挥员的思考。
(未完待续)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
韩国出土一文物,专家拿来当国宝珍藏,其实此物中国有数十吨
-
精明皇二代明帝刘庄 完美的继承人东汉明帝
-
谁才是军神刘伯承心中的最优秀将领?此人当之无愧
-
若没有总理的这次关心,张爱萍就可能不在军队,更不可能成国防部长!
-
没独立建制、没指挥机构、没班子成员,华北野战军的特殊角色
-
刘备怎么死的真实原因:病逝而亡(野史说法不一)
-
皇后打了宫女自己却被废 宫女这么厉害
-
《雪中悍刀行》:徐骁的生意经,顶流的商人
-
建国后,这位开国少将建立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遍布全国各个角落
-
奥匈帝国解体原因是什么 奥匈帝国为什么和德国关系那么好
-
陈永贵是文盲总理,但是上将许世友就是佩服他,总想坐在他身边
-
历史真实的林黛玉身份揭秘 与曹雪芹世代姻亲(青梅竹马)
-
枪毙命令执行者宋希濂谈瞿秋白就义内情!(下篇)
-
历史档案解密皇帝选妃侍寝的七大独门绝活
-
民国四公子究竟指哪四位 民国四公子的结局
-
朱高炽为什么被踢出太庙?朱厚熜更换为自己父亲(太庙位置不够)
-
她1952年被评定为8级干部,后却43年一级未升,背后原因令人动容
-
古人称月亮为广寒宫,古代不能到月球,竟知道上面很冷?细思极恐
-
龙须虎榜上无名却能封神,是为了安慰姜子牙,还是顶替彩云仙子?
-
盐在古代是非常金贵的,穷困老百姓要吃盐,他们有什么办法
-
他才是三界第一,若不是为了自由,鸿钧老祖也得低头做他小弟
-
可深入研究的三星堆,为何挖掘到一半却被叫停?你看出土了啥!
-
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人,斯大林害死2000多万/伊凡大帝每天杀1000
-
打下谅山后 许世友在越军女兵营看到了这样一幕 当即大骂:无耻
-
解密王莽的“新”朝仅维持了十六年灭亡原因
-
中国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三星堆应用了新的科技?
-
战争造成的尴尬:开国元帅娶了中将的妻子,后来结果怎么样了?
-
成成吉思汗三道著名的遗嘱:颠覆后世中国千年格局
-
金庸武侠:这些人既是武林高手,又是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