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刚:季老的游记,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记录
“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就因了这点小小的愿望,我想到外国去。”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去故国》开篇中所说,那是1935年的8月份,先生刚到德国,开始了自己也想不到会如此漫长的留学生涯。
从6岁离开家乡山东临清来到济南,然后19岁来到北平清华大学上学,再到24岁去往德国留学,最后35岁再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直至终老燕园,季老一生都漂泊在外。
季先生曾说:“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社会,恐怕有很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今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有时候同他们谈一点过去的情况,他们往往瞪大眼睛,像是在听‘天方夜谭’。”
因此,不同于旅行家的游记,季老的游记作品并非纯客观地描摹,他更多关注的是人,包括他本人在内,是人的感受。
正如季老在《去故国》的结尾所说:“我看了在豆棚瓜架下闲话的野老,看了在一天工作疲劳之余在门前悠然吸烟的农人,都引起我极大的向往。我真不愿意离开这故国,这故国每一方土地,每一棵草木,都能给我温热的感觉。但我终于要走的,沿了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路走。我只希望,当我从异邦转回来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个一切都不变的故国,一切都不变的故乡,使我感觉不到我曾这样长的时间离开过它,正如从一个短短的午梦转来一样。”
这是游记,也并非游记。这是触景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回忆里的“可爱时光”。
文 | 梁志刚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70余年来,他的散文创作从未间断过,留下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饶宗颐先生说:“我所认识的季先生,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矝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钟敬文先生说: “季先生以北人治南学(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毋宁说也是他学问生命的一种形态。”
乐黛云先生说:“每次读先生的散文都有新的体味。我想那原因就是文中的真情、真思、真美。”
毋庸讳言,季羡林的散文风格独特,颇具匠心,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至今历久而不衰。
很久以来,一些读者朋友时常跟我说,季羡林的散文游记作品集观景、咏物、叙事、忆旧于一体,置身其中,能够让人穿越时空,穿越不同民族和文化,堪称一绝。
作为一位考据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和一位非常讲究文采的写家,季羡林笔下的游记作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极具美学价值。
但可惜的是,迄今为止,在市面上还没有见到他老人家的一部纯粹的游记作品,也无法从这些已有的散文集中,厘清他老人家一生的足迹。看来,整理并出版季老的游记散文作品,是一件读者企盼已久的事儿。
实话说,作为季老的弟子,我对他的思想感情和文章有切身的、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因此,我有责任、有义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编选出一部广大读者喜爱的季羡林游记作品集。
这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的阅读、欣赏、写作水平,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知识范围,陶冶他们的情操和美感认知,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确实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儿。
于是,我和老同学胡光利教授经过比较充分的酝酿准备和认真选编,“季羡林游记”之《千年之约》与《十一国记》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千年之约》是季老国内游记的一次梳理,主要依照写作时间顺序排列,收录了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参观游览国内旅游景区的文章。
如,“火焰山下”“在敦煌”“观秦兵马俑”“法门寺”“登黄山记”“富春江上”“游小三峡”“海上世界”等,其中既有历史人文故事的奇思妙想,又有自然美景的流连忘返,还有对现代繁荣都市生活的慨叹。
《十一国记》是季老国外游记的一次梳理,主要按照地域顺序排列,收录了他青年时代赴德国学习,及后来作为学者、作家、教育家、史学家出访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乌兹别克斯坦、日本等国家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与所叹。
季羡林无论以何种身份出国,都尽心竭力充当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不遗余力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铺路架桥。因此,《十一国记》又可以看成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及友谊的珍贵记录。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学者,他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因而他的游记不同于旅行家的游记。
后者往往记述奇山秀水、奇风异俗,而季羡林的游记并非纯客观地描摹,他更多关注的是人,包括他本人在内,是人的感受。
笔者以为,读季羡林的游记散文,除了他的所见、所闻而外,他的所思、所叹经常上溯到遥远的古代,展望到世界的未来,因而更能让读者受益。
- THE END -
作者简介
梁志刚
著名学者,季羡林学生。现任北京市教育学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研究会顾问,曾任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司长,中国档案学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退休后一直从事季羡林文化研究、写作和《中共中央文集选集1949—1966》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季羡林大传三部曲》《我的老师季羨林》《季羡林的朋友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季羡林谈义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乐读国学》等。
大家都在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排版:xiaoshu
○
○
相关文章
-
孙悟空和他的如意金箍棒
-
猪八戒是黑猪还是白猪:原是凶恶的黑猪形象(白猪为误传)
-
如果不去西天取经,孙悟空的结局会如何?你看如来是怎么说的
-
如来佛祖最怕的一个人:金翅大鹏鸟,胆敢和如来叫板的妖怪
-
后羿和洛神的故事 伏羲的女儿是第三者?
-
十八罗汉——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的传说
-
孙悟空到底怕不怕三昧真火?
-
侍墨解书|三昧真火之谜:红孩儿师父竟然是他?
-
【先生请讲】重温经典品读西游——孙悟空
-
为何八戒被貶成猪,而老沙还是人样?玉帝:很公平!不可同比而论
-
哪吒是什么级别的神仙 玉帝驾下大罗金仙(似是外来神祗)
-
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法器:总共五件(都返还给太上老君了)
-
《山海经》证实孙悟空是真实存在,并且真被压在山下500年
-
我在马蜂窝当“局长”
-
孙悟空成佛后,为何排名比观音高?只因她有这一层身份
-
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淮安揭晓,梁晓声等6位作家获奖
-
九头虫功效与作用:能够治疗咳嗽(对治疗胃病有奇效)
-
《西游记》拍摄花絮,杨洁客串小妖,孙悟空大战六小龄童
-
藏拍观点丨“弟子”再立新功还行,再传艺术就免了吧!
-
灵宝天尊是通天教主吗:不是(两人有大矛盾)
-
媒体报道信息可以成为专属财产吗
-
“她”视角洞察,为什么说这档旅行生活节目简单却珍贵
-
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孙悟空?答案竟藏在这里!
-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的传说
-
57岁曹荣再演孙悟空,豆瓣惨至3.1,自称:中国第一斗战胜佛?
-
八仙之一的蓝采和是男是女?她是如何修炼成仙的?
-
镇元子和菩提祖师谁更厉害?从三个方面可看出他们的差距
-
孙悟空有两个哥哥,一个能开天辟地,另一个是鸿钧老祖!
-
古代四大神兽之一玄武的传说 玄武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