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九):古代服饰

原标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九):古代服饰

古代服饰

(一)头衣

冕,从月,即古帽,字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执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如《释名》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zé)。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fú)头,以纱为之,因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后又因两脚软垂,就用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就这样成了质硬的乌纱帽。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那桂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

(二)体

原始人是蓬头跣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

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为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滢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陌上桑》:“紫绮为上褥”的“褥”是小衣;《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则是短袄。

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如高中课文《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

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尔雅》说:“绕襟谓之裙。”意思是说所以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接近。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

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司马光《训检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穿丝履不合常规。五冕、九衮之类衣服只能王公贵人才有资格享受。他们寒冷时,有毛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那些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褐(粗毛编织的灰色粗布)和缊袍(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如《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披绮绣,带朱缨宝石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配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颜色方面,隋唐及宋,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穿白色,唐时穿黄白两色,明朝则不许庶人用黄色。

(三)胫衣、足衣

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袴,袴后无裆,只两个裤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来加上裆,称裈(kun)。裈腿短的称犊鼻裈(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屦,汉以后叫履。上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如《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四)常见和服饰相关的名词解释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布衣:麻衣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乌纱帽:巾因沙质软,就用桐木做一个硬衬子垫在里面。后来因为两翼软垂,就用铁丝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多为官服,也代指官位。

顶戴花翎:清代官员身份的标志,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鸪羽做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而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

东坡巾:东坡巾又名鸟角巾,相传当时苏东坡因为贬官入狱,在狱中无法身着官服,故想出此头巾。东坡巾实为狱服。东坡巾可用多种布料制作,有内外两层,内层有四面为方形,比外层略高;外层也是四面,但四面都不相连,边缘为开口,前口开得最大,后面有两条带子。

方山巾:一作为方头巾。古代儒者戴的一种方形软帽,又称方山冠。如李白《嘲鲁儒诗》:“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衽衣襟:《汉书.张良传》:“楚必敛祍而朝。”又指床草席。《周礼王府》:“祍席床第。”还指袖子。《列女传》:“文伯引祍攘卷而亲馈之。”

裳:古代指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如《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绔:今称套绔,左右各一,分裹两胫。参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绔》。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如《诗·幽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褐,毛布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者衣褐”

缊袍:以乱麻为袍子。古为贫者所服。如《论语·子罕》:“衣蔽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品色衣:官吏所穿的公服,即“品服”。以唐代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便有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

帔: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高考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