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沙湾高士何克谏的本草奇缘

原标题:沙湾高士何克谏的本草奇缘

沙湾高士何克谏的本草奇缘

位于广州番禺区沙湾的留耕堂,是当地名族何氏的大祠堂。至今,沙湾敬老中心的楹联“绿水青山苍松翠柏,青萝世泽源远流长”,礼赞的就是何氏先贤、岭南名医何克谏(名其言,一名谏,号青萝道人)。

沙湾高士何克谏的本草奇缘

何克谏本草著作古本。

朱佳伶

《增补食物本草备考》食疗方之乌头粥方

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手足四肢不遂,重痛不举等症,宜预服防之。用生川乌末四钱、白米半碗,慢火熬作稀粥,入生姜一匙、白蜜三匙,搅匀,空心温服,如腹中湿,更入薏苡末二钱,盖风客肝则淫脾,故疾在四末,宜谷气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像巴黎的香水、孟买的咖啡、墨西哥城的龙舌兰,那广州的味道就是煲汤煎茶时的中草药香。从五花八门的中药材铺到随处可见的凉茶铺子,从农贸市场摆地摊婆婆们卖的根根叶叶,到家家户户的坛坛罐罐,都少不了生草药的影子,可谓是十里之间,惟闻香麝。

岭南本草的源流

生草药是中药的始源,来源于民间,广泛应用于民间。究其渊源,自神农尝百草开创本草学以来,就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岭南这块地理生态独特的土壤更是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草药文化。

集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岭南第一山— 罗浮山,药用植物达1200多种,有天然中草花库之说,是岭南医药活动肇始之宝地。早在秦朝,就有千岁翁安期生在此采药。据光绪《广州府志》记载:“安期生在罗浮时尝采涧中菖蒲服之,至今故指菖蒲涧为飞升处。”两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原官民为躲避战乱南渡,不少医家也来到岭南行医采药,中原地区的中医药大规模传入岭南,翻开了岭南本草发展的新篇章。其中,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炼丹采药,著作不辍,其《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典籍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有的方剂至今仍在使用。

此后一千多年中,岭南本草发展的重点在药材加工以及移植和运用海外药物等方面,而对当地本草研究的文献不多,只是民间口口相传,耳目能详而已。明以后随着广东经济文化的发展,医药事业逐渐开始崛起,一部分以儒通医的知识分子活跃于整理和研究民间中草药经验,以满足当时缺医少药的现实需求。继承广东草药的先辈何克谏先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本草缔结了一世情缘。

青萝道人的本草情缘

在广东番禺的沙湾镇,有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对本地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世祖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移居沙湾后就在这里置地开田,繁衍生息,富甲一方,培养出了许多达官名士,成为享誉珠三角的望族。这就是与“石楼陈、员岗崔、南村邬”并称为番禺4大名族的“沙湾何”。生于明代崇祯六年(1633)的何克谏,就是这个家族的第十五世孙。

何克谏,名其言,一名谏,号青萝道人。生长于明清交际之时,少时业儒致仕,约二十六岁时,明清鼎革变成他人生转折的分水岭。何氏是洋溢书卷气息,崇尚诗书仪礼的家族,其初祖何棠兄弟六人皆为宋代学士,从一世到五世,何氏登科为官的历史几乎没有中断过。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何克谏选择置身于村野山水之间,多半是因为心怀对前朝的深厚感情,忠于前朝不赴科考,放弃出仕的一切可能。

沙湾镇南的青萝嶂层峦叠翠,草木葱茏,何克谏父兄就在此开始了他们的隐逸生活,闭门著书,采药问道。“青萝山中有茅屋,土墙蛎径幽人筑。春来屋内屋外花,客坐前山后山竹。盎头良酝开数升,架上素书闲一束。落落乾坤觉汝贤,箨冠萝服望如仙。正逢渭叟投竿日,相见希夷大笑年。”岭南三大诗人之一陈恭尹在《何克谏八十》这首诗中描述了何先生的隐士生活。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突遇惊天巨变,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岭南地处偏僻,由于交通的阻隔、南迁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相对落后,医药资源匮乏,乡野间缺医少药,城市中价高难得。在这种情况下,何克谏开始整理研究民间使用当地生草药治病的经验。在康熙辛卯年(1711年),他因缘际会认识一位道人并拜他为师,受其草性相传,博览药味合成之方。长期的治病用药经验加之师傅的传授,他的代表著作,也是岭南第一部地方性民间草药专著—《生草药性备要》终于问世。书中主要记载了粤东土产生草药的形态、功效和用法,以启后学或指导运用。此外,他还同其侄何省轩一起,编有《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上下卷,书中总结了人们日常食物的药理功效、毒性与禁忌,是对岭南地区食疗经验的第一次总结,为居家饮食与调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出生名门的何先生家道并未因大明的坍塌而败落,他有实力成为置身于闹市的阔少,也可以选择在村野闭门种秋菊,但身处江湖之远的他却心系岭南百姓,采药著书,医人经世,以终其一生。“姓名不愧何高士,甲子终须宋永初。七子题诗成白社,千峰采药散比闾”,陈恭尹在祝何氏八十六岁寿的诗中,对何先生不吝赞美,更将其与“第一隐士”陶潜相媲。何先生踏遍了青萝嶂一寸一土,尝遍了一草一木,记录每味草药的性味和功效,并把它们传播于乡邻间,驱散千家万户的疾病痛苦,赢得了岭南人民的爱戴和怀念。1985年番禺县重修留耕堂,并为何克谏塑像纪念。

青萝道人秘传《生草药性备要》“识得半边莲,不怕共蛇眠”“若要头痛好,川穹离不了”……在民间,流传着很多这类谚语和顺口溜,人们用这种简单通俗的语言记述草药的功效以便对症下药。尤其广东地区,用生草药治病救人或煎茶煲汤的习俗由来已久,生草药不再唯医者专用,可以说是妇孺皆识,一膳一饮用得到,头疼脑热也离不了。《生草药性备要》就专门记述了广东民间用生草药治病的经验。

在岭南的农村,有这么一种树深受人们的喜爱,它长着黄绿相间的叶子,叶子上有许多像被虫吃出的洞洞,似营养不良一般,所以人们管它叫“破布叶”。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古老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大官被贬至岭南,路遇强盗打劫,身无分文,衣衫褴褛,肚胀又发烧,后来看到个村民给他喝了些茶,一个时辰后病居然好了。在村民的资助下大官到衙门上任了,他对村民感激不尽就给村民在衙门附近开了个茶馆。一天大官问起村民那个神药,村民也不知道名字,只说是长满斑点和洞洞的叶子。看到那件被强盗扯破的衣服,大官打趣道:就叫它破布叶吧。

虽然名字很土,但破布叶在岭南却是一种治病良药。据《生草药性备要》的记载:“破布叶,味酸,性平,五毒。解一切蛊胀,清黄气,清热毒。作茶饮,去食积。又名布渣叶。”王老吉、和其正、邓老凉茶、广东凉茶等许多广式凉茶中都含有这种土味草药。像破布叶一样,《生草药性备要》就是用这种简单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从民间采访得来的许多草药,实用且易用,以致成书后广为流传,后来经人多次刊刻,使清代以来广东的311种民间草药得以保存。该书分上、下两卷,所载草药多为神农所不尝、本草所不载者,其中岭南中草药占全部药物的70%以上,大都准确可靠。首载药物不下百味,不少后来变成岭南或全国习用的要药,如五爪龙、大力牛、珍珠草、田基黄等。每药论述简要,但都基本包括了性味、功用、用法、形态,有的涉及品种鉴别。书后附《生草应验药方》,收血过江症、骨哽、敷恶毒大疮方、跌打闪郁等杂病验方8种。

前几年的热播剧《芈月传》中,一路开挂的芈月娘娘用一种神奇的草药治好了被杀人蜂害得生命垂危的小嬴荡,它就是“七叶一枝花”。“七叶一枝花,紫背黄根人面花,问它生在何处是,日出昆仑是我家。大抵谁人寻得着,万两黄金不换它。”从这首药性歌中能得知它的珍贵,它是《生草药性备要》所载的首味草药,治内伤之圣药。第二味药是金银花,乃外科疮之圣药也,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我们常用的银翘解毒片、银黄片等药物中金银花都是主要制剂。何克谏以一内一外圣药统领全篇,有重要意义。全书记载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同时治疗内外两科疾病的药物有120余种,体现了民间草药治病的广普性。但也不乏一些专病专药的记载,其中有50多种疾病的专用药,如天仙子专治小儿五疳,番白贝专治妇科雪崩,金钱吊芙蓉专治耳内暴热毒、红肿流脓等等。

《生草药性备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些岭南独有的草药品种都有收录其中,如榕树叶、木棉皮、杨桃叶等。不少药名、病名、别名等多受粤方言的影响,像蛇总管、痴头婆、过山风、鹅不食等,听上去就很有岭南民间色彩。还有滴滴金(天胡荽)、水君叶(使君子)、老公根(积雪草)、钱贯草(车前草)等,都只在岭南一带使用。记载功效时也用了很多地方方言,像说珍珠草“味劫”(味涩),磨盆茶治“扭肚”(肚痛),白花丹“治痾”(治泻),黄花雾可以“埋口”(伤口复原)……这些词非得用粤语读,才能表达那个意思。

地道广州人几乎个个懂食补,人人擅煲汤。这广府人传承数千年的食疗养生秘方,在《生草药性备要》中也可见一斑。何克谏在书中总结了一些民间食疗经验,倡导药食同用。如万年青止热咳需“取叶同煲猪精肉食”,苦楝根“退热”宜“用二皮同片糖煲水”,钱贯草消热毒利小便要“煲粥食”,桑寄生、枇杷叶可以“作茶饮”……可以看到,煲汤、糖水、煲粥、茶饮,哪样食俗都少不了生草药。

开了先河承前启后

《生草药性备要》首次对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疗疾病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药为纲,归纳和完善了生草药在治疗250多种疾病中的应用,治疗方法简单,治疗手段丰富,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当时,对人们战胜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草药性备要》的问世,对于广东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自本书后,岭南中草药的研究逐渐形成专门学科,名家辈出,至今不衰。其后赵寅谷的《本草求原》、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胡真的《山草药指南》以及徐子真的《生草药实用撮要》都是在对《生草药性备要》进行整理和补充的基础上著成的。

近年来,岭南草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备受重视。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常选用五爪龙、千斤拔,并根据症情选用豨莶草、山慈菇、素馨花等;广东王老吉凉茶的剂型改革、麝香草牙膏、芦荟系列美容品的研制都展现了开发岭南本草的广阔前景。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作者:朱佳伶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