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战争史料 > \

一根断线引出一项技术创新

原标题:一根断线引出一项技术创新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蓝晨

劳模档案

一根断线引出一项技术创新

曾松英 1933年出生,1959年、1960年连续两年浙江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国家对我们很照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都成了有身份的人了!”87岁的曾松英感慨道。曾松英童年时家境贫寒,16岁时,她就进入一家私营企业织袜子以维持生计。一年以后,新中国成立了,做袜子的私营企业被接管,成为国字号的供销合作总社针织厂,有百来号工人,曾松英也成为其中的一名车间工人。

对曾松英来说,一个月28块钱的工资是一笔“巨款”。她忆苦思甜,暗下决心要为国家多做贡献。她眼看着针织厂生产的袜子销路不好,急在心里。于是她每晚“猫”在车间里,研究增产增效的好法子。

一天夜里,她正用洋袜机飞快地织袜子,突然两片袜片连接线中间崩断了一根线,她将那根线轻轻向下一拉,两片袜片对称展开,呈现出一件小孩汗衫的领子样。“何不把洋袜机改成儿童汗衫机?”曾松英灵机一动,上半年袜子销路不好就用机器织汗衫,等到下半年,再继续织袜子,这样一整年下来,车间就能增产又增效了!

在曾松英的努力下,她的机器设备改装建议成为合理化建议被针织厂采纳,那一年针织厂的效益得到长足增长。1959年、1960年,曾松英因此连续两年获得省级先进生产者称号。针织厂公费送曾松英去了金华地方干校读书,这给了她极大的鼓励。“过去最遗憾的事就是小时候没机会上学,新中国给了我继续学习的机会。”曾松英说。

后来,曾松英所在的针织厂并入棉纺厂,她也成为厂里的一名管理人员,专门管生产。“那时厂里经常举行劳动竞赛,看谁的小红旗多,”曾松英笑着回忆,“一次在衢师操场上,厂里举行‘比武’大会,厂里有个叫蔡珠英的,是织布能手,我叫曾松英,擅长织袜,这个‘比武’大会就叫‘双英竞赛’。”

在针织厂那会儿,她出差跑业务只睡8角钱一晚的双层铺,从杭州采购机器设备上的钢管,她舍不得花钱叫人运到车站,捋起袖子自己推着板车去拉。“我感谢党感谢国家,给了我幸福的人生。”曾松英的眼里泛起了泪花,“相比之下,我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个人感言:

于我而言,劳模不是虚名,而是这一辈子心里的一个标杆。党和国家给了我重生的希望,这是时代和命运,我感谢这命运带给我的一切。唯有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人生,才能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之情。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