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说出来你别不信

原标题: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说出来你别不信

说起长城的历史,秦始皇可能不是最初的建设者,最早要追溯到西周,至今为止,长城已经有了2000年的历史,那这些建设者到底使用了什么黑科技,使得长城屹立不倒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先说说长城的起源

这事儿要从公元前221年说起,那年,华夏大地发生了剧烈动荡,雄踞西部的大秦帝国一统中土,为了彻底斩断六国最后的反抗土壤,始皇帝命令将原来各诸侯国御敌的城墙拆毁。

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说出来你别不信

据《史记》记载:“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也就是说,利用城墙防御敌人并不是秦始皇的专利,各国的城墙最早修建于西周,在公元前215年开始于北方兴建长城。

在秦昭王时,秦国便已经开始了于边界修城墙抵御异族的工程,但是秦始皇长城,论规模和跨度都再无出其右者,大秦在扫平华夏之后,唯一的威胁就是对面渐渐崛起的匈奴,以秦帝国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充满着天然的敌意,那些来去如风的铁骑常常打劫边境,或时刻觊觎中原宝座,秦长城算得上是帝国奠基之后第一个举国工程,在当初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说出来你别不信

自从秦代开始,历代专制王朝都不曾松懈对长城的维护,材料,工艺,越来越精湛,直到明朝开始使用结构较为稳固的青砖,事实上,秦长城大部分都是用夯土夯成的,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三合土,只有少部分是精美的砖石结构,即便如此,它千年来依旧雄居北疆,哪怕修建者早已化为尘土,可秦长城却在时间的风化下高昂着头颅。

公元前215年,秦朝刚打完统一战争,北方匈奴便开始犯境,大将蒙恬得到皇帝诏令,率数十万大军北征,连破匈奴数阵,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威胁,在皇帝的授意下,蒙恬命人于临洮至辽东郡筑起长城。

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说出来你别不信

参看地图便知,它的距离绵延万里,全部建筑在山谷,隘口和必经通道上,烽火相望,每隔一段距离还增设防御设施,构筑堡垒,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2000年前,这便是奇迹,庞大的工程到今天还能寻到遗迹,凭的又是什么呢?

第二,长城的建筑秘密

现代建筑设计年限往往不过70年,百年工程亦属罕见,有赖于钢筋混凝土的普及,人们终于能很容易将建筑保存到下个世纪。

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说出来你别不信

可是2000年前的大秦帝国,凭什么让万里长城保存至今呢?

原来,那个耗时多年的巨大工程,事先也做了相当多的技术调研,秦人掌握了一项建筑秘密,便是将糯米熬成汁,然后混合土木等材料,变成类似于混凝土的某种材料,一层层铺上去,如此结构,任凭雨水冲刷,地质变迁,都依然稳如磐石。

当然,古代运输并不便利,大多材料无法大跨度运输,于是建设人员只好就地取材,例如玉门关正处戈壁,由于黄土资源缺少,又没有运输工具,当时的设计者便巧妙的采用沙烁和芦苇相结合的方法,沙烁中富含碱份,芦苇中富含盐分,两者堆叠在一起会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凝固在一起。

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说出来你别不信

秦长城每数百至一千步建设一处烽火台,设置大多在山峦最开阔处,极目远眺,敌情自知,除了城墙部分外,长城还建筑有堡垒专供士兵使用,长城的修建绵延个朝代,熬死了不知多少企图觊觎中原的异族,保持了边疆的稳定,也可见得,秦始皇当初拍板这个举国工程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

第三,长城的实际作用

据《后汉演义》记载:“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虽完,中国内竭,卒丧社稷,是谓无策。”2000年前,始皇帝决定修建长城,即便放在今天,工程量依旧非常浩大,在当初简直可以称得上劳民伤财,否则后世也不会把孟姜女哭长城描绘成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国防领域,长城真的能抵抗异族吗?

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说出来你别不信

事实上,反对者旗帜鲜明的指出,后来的五胡乱华,鲜卑崛起,再到蒙古入主中原,乃至皇太极率八旗军绕过了明长城直抵京师,无数次大汉子民的血泪,似乎见证了长城只是一座防好人不妨恶棍的君子之墙,但历史往往不可通过极少数孤例去证明这处国防设施的有效与否,事实上,2000多年的皇权社会如果没有长城,中原王朝被攻破的次数恐怕会更多。

如今,人们看到的更多是明长城,但它大多是建筑在秦长城的基础之上,在我国西北,很多荒无人烟的地区,哪怕崇山峻岭,依旧能够看到秦长城的残垣断瓦,守护着当年汉胡的分界,一代又一代的戍边将士用青山埋骨的方式守护了家园,这历经千年的不破之墙,虽然采用的是糯米,芦苇,黄土和砖石,却已经变成华夏民族的脊梁,它的精神意义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

参考资料:《后汉演义》《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