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古代封建社会的“媒婆”:除了巧舌如簧的女人还有男人

原标题:古代封建社会的“媒婆”:除了巧舌如簧的女人还有男人

古代中国,流传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民俗,那就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任何一桩有情有义、郎才女貌的婚姻,都不可能被认可。因此,古代中国一个极为特殊的行业随即诞生了,还用问吗?当然是走遍千家万户的“媒婆”。所谓媒婆无非是一种统称,除了巧舌如簧的女人们之外,那些到处拉纤的男人们,也能混迹其间。

古代封建社会的“媒婆”:除了巧舌如簧的女人还有男人

看来,很早就诞生的“媒婆”,的确是地位特殊的“喜神”,在任何时代,这种行业堪称不可或缺的角色。换句话说,既然变成了一种公开的社会职业,那么,最先追求的并非男女之间的情爱,反倒是大把大把的礼品与散碎银两。说到底,无非是长相俊美、内心自私的民间“生意人”。

提起“媒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分明写着:“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早在周代,“媒婆”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了。在此后的礼制与法律当中,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唐律》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按照古代礼制,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大环节”,也就是民间所熟知的“六礼”,详细来说,也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与亲迎等。看来,每个环节都得靠“媒婆”牵线搭桥,推波助澜吧。

古代封建社会的“媒婆”:除了巧舌如簧的女人还有男人

“媒婆”的喜神地位,无可取代。《孟子·滕文公》当中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显然,“儒家亚圣”孟子,早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难以替代的地位。

李唐时代,已经传出了“月下老人”的传说。据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记载:“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这位身份特殊的“月下老人”,就是当时的“媒婆”。于是,“月老”变成了“媒婆”的代名词。元代戏剧名家王实甫曾在《西厢记》当中,讲解崔莺莺与张珙成亲的故事,其中最重要的“媒婆”,正是莺莺的贴身丫头——红娘。此后,“红娘”也可代称“媒婆”了。

古代封建社会的“媒婆”:除了巧舌如簧的女人还有男人

封建社会,人们的劳动、教育和娱乐等重要生活,都蜷缩在狭小的家宅里,所谓“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此,涉及到令人敏感又难以省略的男女婚姻,只能通过“媒婆”的嘴巴与表情来引导。对于漂亮姑娘来说,即使“爱女”已长大成人,却不知嫁到哪家、婚配给谁。“媒婆”恰在各地风俗中,迎合了公众的“求偶”渴望。至少,这种职业极大缓解了男男女女的腼腆心理。

据说,历朝历代,倘若对少年男女直言追问“心上人”这些事儿,无异于愚昧无知。还是服从礼法,恭恭敬敬地求教于“媒婆”吧。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