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为什么大多肥胖,而道士却清瘦枯干呢?原来竟与武则天有关
古今中外,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一直存在,虽然派别不一,但目的相同。信仰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的希望,或是对生命的希望,或是对爱的希望,或是对正义的希望,或是对和平、和谐、同情以及真、善、美的希望。宗教信仰为人生提供慰藉,所以才能千年不绝。
在中国,汉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有二,即佛与道。道教是中华本土产物,佛教则是泊来品。一般人对于道教与佛教的认识,一般是来自影视,或是视频影像新闻。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镜头前的和尚与道士,在形象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和尚大多肥胖臃肿,而道士却清瘦枯干(其实高矮胖瘦,是人体发育的自然现象,“和尚胖、道士瘦”也许只是个别情况,不可以偏概全),何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对佛祖的形象有着自己的合理想像,那就是佛相尊严,庄严宝相,用民间的通俗理解就是肥美丰满。做为佛教徒的大和尚们,当样得有样学样,只有“宝相庄严”,才配上这一身份。
比如,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大佛的面部丰满圆润,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是中国佛相造相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盛唐是以胖为美的时代,人物形态丰满是大唐富强的标志,这些在卢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体现。
初唐本来是重道抑佛的,因为,李唐天子尊道教之祖老子为宗,所以,才将道教尊为“国教”。武则天篡唐自立为,为了从精神上打压李唐,又选择了尊佛抑道的宗教策略。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对于和尚而言,增肥是与其自身的修行方式有关(苦行僧除外),他们虽然素食裹腹,看似营养不足,但是,他们的运动量极少,平日以打座参禅为主,天长日久,身体发福,是自然之事了。
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家对形象的崇拜,是崇尚“仙风道骨”的。修道之人的完美形象,被称“松形鹤骨”,“相貌清奇”,说白了,就是一瘦字,这样才能“飘飘欲仙”啊。
修道之人的终极目的,是要得道飞升,所以,道教之行在于“修”,所以谓的“修”,就是要积极入世,遍尝人间苦难,才能脱胎换骨。我们最熟悉的道故事,莫过于“八仙过海”。传说中的“八仙”,均是自肉体凡胎修起,历经磨难后,才获得无上神力的。
正是因为要苦修,传统意义上的道士,多会云游四方,风餐露宿更是常有,还动不动就辟谷,也就是定期绝食,要不瘦就不正常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寺院的香火要比道观旺盛,和尚们生活、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有楼,出有车,衣食无忧,这才心宽体胖的。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党史学习教育】东丽区妇联组织参观“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
-
元稹的爱情诗情意绵绵,这首《寄赠薛涛》句句深情,值得我们一读
-
杭州有2座特别的石窟,鲜有游客却是国宝古迹,曾是吴越王祭天之地
-
侦察龙:欧洲小型肉食恐龙(长1.8米/仅出土牙齿和颚骨)
-
千古未解之谜汉文帝
-
【先生请讲】“听成语典故品邢襄文化”五代十国至近现代时期
-
红楼梦中能通灵的甄士隐究竟是何方神圣?
-
1965年,湖北古墓出土两把宝剑,专家拿起被划伤,上面刻有8个字
-
北宋为何无法实现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辽算是唐的继承者
-
这位看似普通的中国大姐,竟是500年前外国王子的公主
-
浅析广德青铜句鑃
-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琼州隐士唐寅和攀丹留耕亭
-
“邱处机”到底是姓“邱”还是“丘”?
-
吕布死后貂蝉落到谁手里?貂蝉死后是葬在哪里?
-
揭秘:古代皇帝为什么要与“偏房”共天下?权力被谁“分寄
-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掩盖生母韦氏的真实年龄?
-
盘点:对子女言传身教堪称典范的十大历史名人
-
陈忠纯 | “台湾意识”的异化及其对台湾史研究的影响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面还有一句,堪称经典,却鲜为人知
-
西游中,孙悟空最害怕的法宝是何物?还差点让他丧命,不是紧箍咒
-
芒康龙:西藏中型植食恐龙(长5米/化石破碎稀少)
-
太监会谈恋爱吗?听听清朝最后一位太监,是怎么说的吧
-
情迷古建筑
-
宋太祖巩固政权改革 文人上历史舞台
-
被大妈当面缸的万历五彩九龙纹大缸,鉴宝以560万的价格遭抢购
-
隋唐十八条好汉闪现的后人:单雄信儿子单天常,伍云召儿子伍登
-
他是原安徽省省委书记,被毛主席看做“坏人”点名批评,安徽人都说他是好人
-
湖北吕氏祖辈下江南记
-
【共青团改革】党建带团建——蓬莱区易三实验小学开展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系列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