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一生争议不断,但在山西实行的一项政策,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960年5月23日,“山西王”阎锡山在台北去世,终年77岁。阎锡山生前曾写过多副挽联,嘱咐亲人在他死后刻在墓地附近,以表心志。在众多挽联中,有一副挽联最为醒目,“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这副挽联很好地诠释了阎锡山的一生,执掌山西38年一跃成为“山西王”,无疑是最辉煌的时刻。从1912年出任山西督军,到1949年离开山西,阎锡山一度把山西打造成全国模范省,“同侪之中鲜有出其右者。”
不过,时至今日,人们对阎锡山的争议不断,可谁也不能否则阎锡山在民国时期一个突破性创举,在山西实行义务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三次深入山西最底层调查义务教育情况,结果得到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结果,
“……由于近年来政治动乱,上述计划几乎没能执行,唯独山西一省取得了异常引人注目的成绩……现在该省己有72%以上的学龄儿童入校就读。此外,还规定了25岁以下的成人文盲上成人业余补习学校,学习常用汉字、算术和公民常识。”
义务教育竟然达到了72%,这是一个惊人的比例,比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义务教育的比例还要高,阎锡山实在怎么做到的?两个举措:投入重金和政策得当。阎锡山向来抠门,但在教育上却投入重金,他认为“强迫教育,既为根本之要政,早办一年,即早收一年之效果。”
阎锡山担任督军初期,就专门召集全身各地官员,表达自己在全省实施义务教育的决心,并把各地义务教育开展情况列入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阎锡山还在山西省发行了一本名为《人民须知》的小册子,几乎人手一册。
为了确保不识字老百姓都能听懂,《人民须知》采用极其朴素的语言书写,阐述阎锡山施政理念以及国民教育。小册子用大量篇幅向民众阐述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需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凡上过学的人,知识就高了,身体也壮了,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又名叫义务教育;国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学,就要罚了还得上学,又名叫强迫教育。”
是不是很通俗易懂?阎锡山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对于那些无辜让子女辍学、拒绝让适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人民须知》里还规定了解决办法,处以家长1到5块大洋的罚金。
当然,在一些富裕地区出现了收学费现场,但是学费很低,“初级小学以不收学费为原则,但得视地方情形酌量征收,所收之数,每学期最多不得过1元。”正是这样的魄力,使得当时山西教育水平成为全国执牛耳。
参考资料:《人们须知》(阎锡山)、《民国时期的山西教育》
相关文章
-
三国武力排行榜100名 吕布和关羽哪个比较厉害
-
千古一秘:“木牛流马”竟是自动机械
-
她们三位虽不是皇后,但身份地位却等同于皇后,且都深受皇帝宠爱
-
工人修缮铁塔,不料在塔基处出土700余颗舍利子,轰动考古界
-
民间常说“马王爷三只眼”,这个马王爷到底是何方神圣?
-
图穷匕见的主角
-
毛泽东的两大战神林彪粟裕,军事上谁更厉害?
-
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筷子
-
翁有为 | 中共民主革命理论建构中的“封建”意涵之演变
-
解密历史档案十大暴君 盘点古代暴君列表
-
汉服的前世今生:影响至今的中国历史服装文化
-
河南一3000年古墓,考古队挖走1928件国宝,专家:人生的“污点”
-
杜康:千年文化名酒,明争暗斗中,被几个败家子败得干干净净
-
《四知》第九期‖抗金英雄杨邦义
-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相关企业为何难长寿?
-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间接害死母亲和哥哥(细思极恐)
-
这些造假行为自古有之,重刑就一定能杜绝造假吗?
-
小型甲龙亚目恐龙:莫阿大学龙 背部长有骨刺(体长4米)
-
金名将岳飞用什么兵器_怎么来的?
-
一个爆米花把三个大老爷们儿给吓得整整齐齐的
-
北京孔庙修建比故宫还早114年,元明清三朝614年持续打造规格媲美紫禁城
-
明朝十大首辅排名:张居正权倾朝野十年,杨士奇历经五朝
-
千年回望王安石
-
让文明之花开遍齐鲁大地—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追踪
-
为什么说古代女子一旦充军就完了?
-
缅怀打虎英雄柳尚馀
-
古代“缠足”恶习是何时出现的?如此恐怖为何能够流传长达千年
-
宋仁宗狸猫换太子事件揭秘 狸猫换太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
见识:消灭“村霸”,恢复“乡绅治理”模式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