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道人的坐骑是什么 犼和慈航道人的关系
说起观音菩萨的坐骑,人们通常会想到《西游记》里的那只金毛犼,也就是化身为麒麟山獬豸洞的赛太岁,那位声称替朱紫国王消灾而霸占其王后的妖怪。不过,这只金毛犼只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坐骑之一。作为汉地最受崇敬的菩萨,传说观音能适应信众的需求,以种种形象显灵,教化救助众生,《法华经》说他有三十三身,《楞严经》说他有三十二应身,密教经典更有六观音、七观音、八大观音、十五尊观音等,种种形象都与观音"寻声救苦,随机应化"的慈悲精神相应。因为观音示现的形象不同,其坐骑也随之变动,分別从不同角度彰显出观音菩萨的淑世情怀。
在早期的大乘佛典中,佛、菩萨及诸天的坐骑或坐具虽有种种区别,但并非实指,通常是对其身形或坐姿的形象化描述,如取金刚的坚固不坏义、佛为人中狮子义、莲花的清净无染义。后来,这类形象化的记述在佛教的壁画与造像中被进一步坐实,才有了佛、菩萨与诸天的各色坐骑。
从记述其身世及其法相的经典来看,观音从一开始就与莲花颇有因缘。《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说,久远世以前,有威德王供养金光狮子游戏如来达八万四千亿年。有一次,威德王在园中入定修观,从其左右涌出二莲花,花中各有一童子,左名宝意,右名宝上。威德王与童子一起拜见如来,二童子即于如来前述其"大悲度众生"的誓愿。按经文中佛陀所示,莲花中出现的二童子即为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也就是说,观音菩萨是从莲花中化生出来的。与观音有关的《法华经》及净土类经典,也把莲花作为净土世界的标志。
南北朝时期的观音造像常立于莲花座上,很少有乘坐骑出现的造型。隋朝前后出现的杨枝净瓶观音造像,始将莲花与狮子联系起来。在这种造型中,观音通常左手握净瓶,右手持杨枝,立于莲座之上,莲座四角各有一只半蹲半卧的狮子。这种将莲花与狮子结合起来的莲花狮子座,既可以显示观音的清浄无染,又足以展示其循声施救的慈悲精神。
唐代的观音造像或立或坐,多居于莲花座上,很少有乘坐骑出现的造型。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的"四观音文殊普贤图"中,文殊、普贤分别乘狮子与白象,观音则立于莲座之上,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看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观音塑像,非常值得关注。在这组造像中,观音顶戴宝冠,坐于狮背上,狮四足各立于莲花之上。据说此塑像为唐代的作品,如果属实的话,这尊狮子差不多就是最早的观音坐骑了。
入宋以后,观音的造型逐渐脱去唐代华贵气象,显示出一种平易亲切的生活气息,观音的身姿与形象更为活泼,或半跏趺坐,或游戏坐,或安逸坐。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观音造型,诸如白衣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送子观音等不同主题、不同地域的观音形象相继出现,最后形成了民间所说的三十三观音形象。三十三观音并非观音本身变现的不同形貌,而是场景、姿态及所持的法器有所区别。随着观音造型的多样化,观音的坐骑或坐具也从单一的莲花座发展出更神奇、更有意味的类别。
在民间所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形象中,有多种乘坐骑或坐具出现的观音造型,每一种背后都隐含着不同的观音灵验故事。如鱼篮观音为脚踏鳌鱼背、手提盛鱼竹篮的观音,传说观音曾化为渔妇,以善巧法门,教化渔民皈依佛教。一叶观音,或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为乘莲叶浮于海上的观音,据说日僧道元曾于南海遇险,默念观音后,即见观音乘一叶莲叶现身,风浪遂止。阿么提观音,或称无畏观音,系观音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四臂分持摩羯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表无畏之义,是密教崇奉的观音形象。蛤蜊观音为观音居于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的造型。相传唐文宗食蛤时,观音曾于蛤中现身。另外,又有不二观音、持莲观音、叶衣观音、莲卧观音等,通常是观音坐于莲叶或莲座之上的形象。
在观音乘坐骑出现的造型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形象或场景是渡海观音,即观音菩萨乘坐不同的坐具独自或与侍众,现身于碧波万顷的大海之上,喻示观音于人间苦海普渡无量众生的场景。这种造型常置于寺庙正殿供奉的佛像背后,成为信众礼佛之后瞻拜礼敬的对象。宋佚名画家所作的狮座观音菩萨像,可能是渡海观音较早的造型。画面中观音头戴宝冠,璎珞垂肩,衣带飞动,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莲台则置于狮背上,狮子四足各踏莲花,立于海水之上。这种莲花狮子座的观音造型正与隋唐时期的某些造像相应。
入元以后,渡海观音的造型更为常见,其坐具也随之丰富多样,出现飞龙、鳌鱼、莲花瓣与荷叶等。山西新绛县福胜寺的元代渡海观音菩萨彩塑、山西平遥双林寺内的明代千手观音彩塑、湖北武汉归元禅寺内的渡海观音塑像,坐骑皆是屈曲盘旋的飞龙;四川新津观音寺保存的明代渡海观音、明画家仇英和清画家吴艮所绘的渡海观音立于鳌鱼背上,四周是碧波汹涌的大海。以鳌鱼作为渡海观音的坐骑造型在近代颇为流行,常州天宁寺、九华山圆寺的渡海观音皆赤足立于鳌鱼头上;山西平遥双林寺天王殿内的明代泥塑渡海观音,乘坐的是一瓣红莲,安徽省博物馆藏明人丁云鹏绘《观音三十二相》中的渡海观音,乘坐的也是一片莲花,山西五台山圆照寺内的渡海观音则以莲叶为乘,菩萨安坐于蒲座之上,蒲座则置于一张圆形的荷叶之上。
除了龙、鳌鱼、莲花瓣与荷叶之外,明清时期更为流行的是骑犼渡海观音。山西平遥双林寺的明代泥塑渡海观音,坐于莲座之上,莲座置于狮形兽背上,其颈中系金铃,正与《西游记》所描述的金毛犼吻合。对于犼的形象,民间传说不一,有犬、狮子、龙、马等不同说法。犼字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梁人顾野王所编的《玉篇》中,不过此书曾经唐人改编,可以说,至迟在唐代犼字就出现了。今本《玉篇》卷23释犼字云:"音吼,似犬"。宋代的《类篇》卷28释云:"犼,许后切,北方兽名,似犬,食人"。看来,唐宋以前人们所说的犼是出没于北方的犬形食人兽。明清时期,犼字被看作观音的坐骑,除《西游记》所记的金毛犼外,明人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也把犼看作慈航道人即观音化身的坐骑-;-;金光仙。至于犼的具体形象,当时有不同的记述。明人陈继儒在《偃曝馀谈》中说,犼为章峨山的异兽,形如兔,两耳尖长,身形仅一尺左右,其尿液能使血肉腐烂,常令狮虎畏惧。清人袁枚《续子不语》记载说,犼为僵尸所变,有神通,口吐烟火,能与龙斗,所以被佛收为坐骑。清代东轩主人的《述异记》说,犼居东海,能食龙脑,勇猛异常,身形有一、二丈长,形类马,有鳞鬣。又有传说认为犼是龙王的儿子,俗称望天吼、朝天吼,有守望的习惯,常被置于华表柱的顶端,对天咆哮,被看作是上传天意、下达民情的瑞兽。与上述种种异说相应,明清寺庙中的观音骑犼造型也多有差异,山西长治观音堂内的明代骑犼观音泥塑,将犼塑造为颈系金铃、龙首狮身的异兽。四川新津观音寺所存明代泥塑骑犼观音造像尤为奇特,犼头上有独角,头像龙又像犀牛,身如大象,狮尾虎爪,集众兽之形于一身。四川平武报恩寺明代泥塑的渡海观音所乘之犼,则是龙首马身的独角兽,比前述的狮身、象身都显得轻盈骏疾,更能传达观音闻声而至的慈悲情怀。
从早期的莲花、狮子到后来形态各异的金毛犼,观音的坐骑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不断被加工改造。不管怎么变,它总是作为观音整体造型的一部分,从不同角度诠释着观音清浄无染、闻声救难的菩萨精神。
相关文章
-
关于麒麟的传说 为什么人们称麒麟为“瑞兽”?
-
难怪镇元子会和孙悟空结拜,你看水帘洞的前任主人是谁?
-
黑白无常中黑无常的传说 黑无常改恶从善的故事
-
龙女被逐出龙宫后拜观音门下
-
西游记《女儿国》中,唐僧凭什么闯过了人间最难跨越的情关?
-
凭实力,孙悟空真能闹天宫吗?其实真实情况如此,一场戏而已,且听分析道来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杨玉环被称为羞花源于和花比美
-
《红楼梦》:薛宝钗是鬼?你看她吃的“冷香丸”多骇人
-
西游记中,昴日星官的本体是一只大公鸡,为什么也能成为神
-
孙悟空取经为何连小妖都打不赢?除六字真言外,如来还对他做了啥
-
没有wifi的童年,我们是这样过的!
-
没想到,它竟成了重拍呼声最高的童年神剧
-
古代神话故事之人首蛇身的道家创始人伏羲 史记中称伏牺
-
领跑19,破浪20!浙江卫视开启“美好中国”全新战略
-
《杀死伊芙》第三季首播,获9.3的高分,美剧版“巩俐战唐嫣”
-
三界无人能敌的神仙是谁?玉帝在他面前也要喊一句师尊
-
三清天尊和鸿钧老祖的关系 三清是鸿钧的徒弟吗?
-
700年前,一个外国男人来到中国,自此,外国人都认为中国是天堂
-
新书|寻梦之旅——从北极到南极
-
孙悟空为什么放走九头虫?看牛魔王的面子(牛魔王九头虫是朋友)
-
一路降妖伏魔,披荆斩棘的《凯叔西游记》,用故事陪伴孩子成长
-
哪吒与孙悟空谁更厉害?花果山战败为何却能打赢牛魔王?
-
西游记中如来义母是孔雀,那么如来义子是谁呢?说出来你别不信
-
女神三霄娘娘显圣惨案之谜
-
道教三清尊神的坐骑是什么 老子给大家解惑
-
杨戬与孙悟空是不是一个师傅 分属不同师门(不是同一个师傅)
-
张馨月身穿连体衣,身材确实更显修长,吸足了镜头!
-
《西游记》《红楼梦》插曲演唱者叶矛去世,六小龄童欧阳奋强悼念
-
泾河龙王是谁 泾河龙王被冤杀真相(佛教背后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