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有一种习俗,父死子娶母,兄死娶嫂,这样的习俗你怎么看?
据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里记载:匈奴人的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父死娶后母,兄死娶嫂,属于收继婚的一种情况。从广义上来说,收继婚包括:女子死了丈夫可以改嫁给夫家除了亲生儿子之外的其他男性,比如亡夫的叔、伯、子、侄等。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物质基础,它就能演变出什么样的文化与习俗。匈奴人父死娶母(娶后母而非生母),兄死娶嫂只是他们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保证家族财富不闲置,不外流的措施而已。因此我认为匈奴人的这一习俗虽不被文明社会接受,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理解并支持匈奴人在他们自己的族群延续这一习俗。
相比农耕文明而言,游牧民族为了生存自然没有什么伦理道德限制!恶劣的气候和生存环境造成了他们野蛮的个性。抢夺财物、牲畜和女人在草原上早就司空见惯,遇上灾害之年就会大举侵入关内抢劫财物。当这些游牧民族来到中原后,慢慢的接受了儒家文化。再加上地理环境的改变,再也不需要靠增加人口来维持部族的生存,就会抛弃这项陋习。如蒙元、满清入关后都取消了妻后母的习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由草原上恶劣的生存环境决定的。草原上物资少,人口缺一切以生存和发展人口为第一要素。掌握更多女人意味着可以出生更多的人口,其次草原上一个女人没有照顾很难生存,最重要的是母糸社会遗存,在家族內部女人居领导地位且掌握主要财产,草原上除了人口缺以外最缺的是财产了,这样做可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
我们可以想象草原上有两个部落互相竞争,一个部落是按照中原人的规矩;一个部落是按照草原的规矩,也就是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毫无疑问,经过一两代人之后,实行草原规矩的部落会比第一个部落多出很多的青壮年男丁,从而在战斗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有足够的男性继承人充当战士和劳动力,部落才能够发展壮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充分的利用部落内女性的生育能力。像寡母、寡嫂可能都是依然有生育能力的。如果没有人娶她们,那么毫无疑问对于部落而言,这部分的生育资源就浪费了。而如果是外人娶了,那么寡母和寡嫂留下的幼子,往往就很难保证得到很好的照顾。于是最优的方案,就是让一大家人中的其他青壮年娶过来,这样还是一家亲,共同抚养下一代。
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就曾嫁匈奴三代单于,为汉代北方边境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匈奴未受汉人儒家学说的影响,没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束缚,没有汉人固有的伦常观念。认为女人就是女人,继母与嫂子弟妹都是外人,没有血缘关系。娶之并没有妨碍。
《三体》里的名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物质基础,它就能演变出什么样的文化与习俗,你怎么看匈奴这种习俗?欢迎留言评论。
相关文章
-
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六旬老太急忙赶来:毛主席,斯大林来没有哇
-
公元1165年,辛弃疾去哪儿了
-
纳摩盖吐龙:蒙古超巨型恐龙(长21米/长有钉状牙齿)
-
70年前,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三大“王牌兵团”!
-
斯特朗:半生笔墨书“华”章
-
和平永川龙:四川大型恐龙(长9米/亚洲最完整化石)
-
他是粟裕的参谋长,革命资历非常老,名气却不大
-
李白醉酒后写下19字上联,酒醒却给不出下联,后世之人揣摩至今
-
陶渊明为什么选择归隐,他真的是不想做官吗?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
-
宋仁宗多爱张贵妃 宋仁宗为何唯独偏爱张贵妃
-
封神中的第一圣人,名气比鸿钧还大,那么,他是谁呢?
-
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曹奂简介,曹奂怎么死的?
-
她冒充公主嫁给大漠中的君王,君王死后又忍辱下嫁给君王的儿子
-
他曾助胡志明打败法国人,堪称我军军政双料奇才,后官至副国级
-
朝代顺序表口诀是什么
-
中国最核心的省份,为什么最失落?
-
这帮土匪太猖狂了,暗杀了当地官员,还想暗杀他,结果被大炮轰了
-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 四人将中华文学发展流传
-
懂权谋的女人有多厉害?她才能不输武则天,网友:后宫人数也不输
-
【许昌“学史鉴廉”系列小故事】之十七:为什么不买点木制的——谷文昌
-
“初心”拙解
-
东皇太一与屈原有关系?屈原为什么比李白,杜甫更加有影响力?
-
金华从何处来?金华古子城告诉你→
-
对越反击战时如何让越军投降,这一招最管用
-
新四军最初的八个团,团长都是谁,他们都是什么军衔
-
见义勇为英雄榜——王建良、王敦亮
-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故园长歌——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解说词
-
许世友墓中为什么会有张灵甫的手枪
-
宣城与南京的历史渊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