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选择归隐,他真的是不想做官吗?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
陶渊明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美好情景,在桃园深处则有如仙境一般的景色。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心存高远的诗人,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做官,因此,他辞官归田是因看不惯官场俗世而做的决定。当然,这在其自述里也提到了这一点。
这里,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了解一下陶渊明先生对自己当的三个月官是怎么定义的。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文中明确指出了:他做官是为了讨生计,否则,陶先生实在有着捉襟见肘的经济困难。再者,陶先生非常坦诚的谈及了自己的官职,是其族中的叔叔陶夔通过自己的关系向“诸侯”求情,这也就公然说明自己的官职是怎么得来的了。
当时之所以求得彭泽县令,是因为陶先生不喜欢出远门,守家带地的做个小官感觉也很踏实。且当时刚结束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在家附近工作也比较踏实。而且,做上彭泽县令还可以利用公款蹭点粮食吃,打点美酒来喝。
但是,没过多久,陶先生就发现当官不适合自己,毕竟,自己是个文人,心存天下,小小的县令发挥不出多少才能,所以,他感觉不是很自在,干脆就辞官回家了。此时,恰逢妹妹丧夫,也给了陶渊明辞官的契机跟理由,所以,他就此自动辞官。
而且,他自己在文中还谈到,为官八十多天,并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上层领导到下层查工作的事情他更是压根没提。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仔细审阅陶渊明的自述情况,仿佛每项理由都很难让其辞官。如果,仅是因为上级来检查工作,感觉有些不自在就辞官,亲人去世就辞官,那么,还有人能一直当官吗?这也太强调客观理由了。而且,陶渊明在任职县令期间,与其说在为官为百姓做事不如说是一场个人秀。
尤其是他与妻子俩人间商议的种地之事,如果,不是他自己写出来,世人哪里可知?怕是他故意效仿刘玄德种地一般,故意给世人散播烟雾弹的吧。他的文笔之间仿佛向世人昭示着:我那三顷薄田虽不大,但是,也是一方天地,碍于官职所限,我能发挥的实在不多。
就算是他心心相念的三顷公田,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不属于他们夫妻二人的。
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先后出仕共计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可以说,早年间陶渊明有着深远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在398年的时候,他投身于桓玄幕府,那时他认为晋朝必败。
没想到,结果不尽人意。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桓玄试图入蜀,却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
而前文我们也说过,陶渊明一生前后共计五次做官,做彭泽县令则是他最后一次当官。公元402年的时候,桓玄派兵南下,攻下了京师,设立了包括丞相在内的很多官职。而彼时,陶渊明因其母亲去世在家服丧,而错失了这次机会。
但是,他对桓玄在京师的官职是一直很是向往,他甚至认为:如果,当时自己在京师的话,那么,肯定也能获得一个官职。三年后,陶渊明担任建威将军,东晋末年将领、镇北将军刘牢之之子的刘敬宣的参军与桓玄有着密切关系,之后,刘敬宣更是为陶渊明搭起了一座桥梁。
因与刘裕关系亲近,陶渊明大可以出任大官,但是,他仅当了八十多天小官就彻底归隐田园了。此后,刘裕建刘宋屡次请他出山任职都被拒绝,因为,此时曾经效力于桓玄这件事对于陶渊明而言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无论是晋朝的皇帝,还是刘宋王朝的皇室,他们都可以拿这件事来要挟他,这就相当于一臣曾侍过二主。陶渊明当然知道这很危险,所以,干脆不再当官,也不再站队,以此保自己一条命。这在政治场来说,算是一个明智之举了。
其实,陶渊明做刘敬宣的参军,已然拉近了他与刘豫的关系,而后,再远离政治旋涡,从而,保住了性命。因为,陶渊明之前是桓玄政治势力的一份子,为了剥离他的这一身份,所以,他需要妥善处理自己与刘豫以及皇室的关系,如若不然,说错一句话就很可能人头落地。
所以,陶渊明回归田野后写一些田园诗。
但是,也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才能跟其文学造诣都是让人骄傲的,更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实,他能够免于荼毒,还要感谢族中叔叔陶夔的庇佑。没有亲人的荫庇,也就是所谓的朝中无人,没人给他洗白的话,也就无法回乡过上一阵隐居宁静的生活。
从公元407年开始,刘豫皇帝对桓玄余党继续歼灭,这期间,很多人死于非命。从这一点看出,陶渊明归隐,彻底避开桓、刘两党的斗争,尤其是像他这般身份特殊的人,能逃过猎杀劫难,属实政治有远见。
参考资料:
【《晋书》、《宋书》、《归去来兮辞序》】
相关文章
-
迁安农民张志江自绘本地抗日连环画赠送小学生
-
巨型梁龙超科:伊斯的利亚龙 体长20米(堪比火车车厢长)
-
勾践为何赐死文种?文种为什么甘愿自杀
-
黑丘龙:南非巨型恐龙(长12米/颅骨呈现三角形)
-
斯基玛萨龙:非洲大型食肉恐龙(长10.5米/9400万年前)
-
周恩来坦言与情人分手时的感受:当然不平静
-
辽西会战立下奇功的两纵队,一个抓住廖耀湘,一个堵住回沈阳路线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阴谋
-
揭《黄慕兰自传》:是否及时报告向忠发叛变
-
思接千载,与古人游:孙家潭藏战国秦汉官印撷粹
-
汉孰与我大?历史上的夜郎古国,凭什么敢和汉朝叫板?
-
开国大将中谁的资历最老?他曾是其他九人的上级,有大恩于广西
-
安第斯龙:阿根廷超巨型恐龙(长40米/距今9100万年前)
-
程万军:好老师为何教不出好皇帝
-
历史上最血腥的王朝,北魏王朝(皇帝都不得善终/暴毙4位)
-
周总理诞辰121周年,缅怀!
-
封禅是皇帝最高荣耀,为何只有6位皇帝曾经封禅泰山?
-
第一次见到她时,毛泽东说:终于一识你的庐山真面目了!
-
一日一成语|尾生抱柱
-
中共中央批准 马顺清同志任天津市委常委
-
爱因斯坦7个预言是什么 为什说蜜蜂和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
女子出对联招亲,上联:山洞之中一眼泉,秀才的下联正合女子心意
-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长城最东端
-
传奇女英雄满都海:为保黄金家族尽心竭力,32岁下嫁晚辈孩童
-
大梁处以哪个朝代?大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
白垩纪古生物:酷拉龙 体长5米(唯一的极地两栖动物)
-
孔子无意间说的一句“脏话”,竟流传至今,你一定听过
-
雍容典雅:汉代婚礼习俗
-
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