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

原标题: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

说到皇帝的印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制度可循的。

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就有六玺制度的规定,即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六玺各有其特殊职能,是最具代表性的皇权象征。两汉南北朝一直延续这个制度,到了唐朝增设受命宝和神玺,因此有了八玺制度。而后武则天增至九玺、北宋增至十二玺、南宋增至十七玺、明朝增至二十四玺,以致清朝达到二十五玺。

中国历史上,堪称国之重宝的器物不在少数,但恐怕没有一件比得上皇帝的印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没有一件比得上传国玉玺。

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

它是野心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又是史学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笼罩在它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低沉的鼓角铮鸣,它的出现和消失,甚至成为王朝更替、江山易帜的象征。

在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栖落于一块青石山。传说“凤凰不落无宝地”,所以卞和将此石三献于楚国国君(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前两次未能如愿反而获罪断其双足。直至楚文王时,卞和又抱玉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见其诚心便命人剖璞方得其玉,后又经工匠雕琢成壁,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和氏璧”,也是“传国玉玺”的最原始雏形。

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琢为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从而成为传国玉玺。

自秦以后,传国玉玺就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传国的意义大于玉玺本身的意义。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

唐朝灭亡以后,后梁朱温和后唐李存勖相继得到玉玺,后唐末年,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带着契丹兵打到开封城下,末帝李从珂抱着我死也不让你当皇帝的决心,也抱着自己的老婆和玉玺,跳入熊熊大火中,自焚而死。石敬瑭遍寻宫中火场,也没找到传国玉玺。

自此,一般认为传国玉玺灰飞烟灭,再无踪影。有人考证说玉的熔点很高,绝非一场大火可以烧掉,即便烧掉了玉,镶在玉玺上的那块金子也应该能找到,但都没有史料证明这些线索。

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玉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

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但乾隆钦定御玺时,却认为这块玉玺“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钦定为赝品。

一场大火烧没了传国玉玺,唐末之后再无真品

卞和三朝献璞玉,一世流传千古续,受命于天我为龙,万里江山春风丽,血雨腥风谁鳌头?醒来原是梦中戏!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