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为什么要抱着一块木板上朝?原来除了会议记录,还有这些用处
许多朋友在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时,都会把眼光放在封建社会特有的宫廷上。古代的许多大臣都需要上早朝,而我们能从很多古装剧以及历史典籍中看到,古代的大臣上朝,怀里都要抱着个木板,这是为什么呢?
木板的名字叫“笏”,毕竟在许多电视剧中并没有细致的对笏的描写,所以有不少人将笏看成了卷轴、书卷一类的东西。但笏的历史比书卷的出现要早很多,早在夏朝时,笏就已经在史书中有了记载,最开始的笏就是用于记录事件的。
而到了后来,早朝被先民所发明出来。最开始的早朝并非用于君臣之间议事,而是为了遵循周礼中的礼仪制度。《周礼》规定,大臣每天早上都应到帝王那里去问安,以表达对君主的尊敬,和尽到该尽的礼节。直到后来,由于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阶级的划分,以及统一国家的产生,中原王朝逐渐将原本的早朝利用了起来,用于朝政议政。
而在议政时,皇帝通常会交代一些比较重要的事项,这就像我们今天公司开会时、老板交代工作一样。大臣是需要把皇帝的这些话记下来的。当时没有造纸术和纸张一说,于是本来用于记录的笏板就派上了用场。
最早的笏板是用木板所制的,但是到了后来,象牙制品传入中原地区,再加上玉器的开发与成熟,以象牙和玉为材料的笏板也逐渐出现在朝廷上,这样更能彰显持笏人身份的权贵。笏板在中原王朝流传了很久,基本可以从夏一直算到明清,但是到了后来,由于笔和纸的发明,记笔记远不比纸张方便的笏板就逐渐失去了记录的功用。
到了明清,笏板更多的则是装饰以及礼节功用居多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后期所使用的笏板,依旧延续了最初周朝的规制,笏的长度要有二尺六寸,宽不少于三寸。但这些属于古代的度量衡,如今出土的古文物笏板里,笏板的长度还是比较中庸的。笏板并没有记载中的那么长,一人躬身持笏板,笏板上端顶多可以挡到脸。
古代官员的笏板到了后来,就成为了朝廷礼仪的一种象征,即便大臣们不再以笏板记事,笏板还是上早朝时必要的持有物。富贵人家为了彰显自己的不凡,通常还会携带不止一块笏板。笏板的礼仪性作用最主要在于遮挡,这和古代的屏风和影壁的作用有所相似,笏板的存在给官员和皇帝的视线留下了缓冲空间,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些不礼貌的直视有了中间的落脚点,从而起到恭敬礼仪、促进交流等作用。
相关文章
-
她一共生有八个子女,四个当了皇帝,堪称是最厉害的女皇
-
唐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后,谁反对的最强烈
-
佛门“扫地僧”,绝世本领哪里来?
-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鼓动者与领导者
-
马其顿王国的谁征服了希腊 马其顿怎么被征服的
-
李零:现在大家比以前更喜欢炫耀出身
-
古代最聪明的三个人,智商逆天,刘伯温无缘上榜,第一名无人不知
-
似奥克龙:北美双足似鸟龙(仅出土盆骨和后肢/疑名)
-
【党史小课堂】大年初三自命题:革命新路
-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这里告诉你原因
-
宋朝皇帝能力排名前五名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
-
中型食肉恐龙:肌肉龙 最原始的阿贝力龙科(体长6-8米)
-
唐代朱温反向迁都洛阳力求控制朝政
-
此前拒绝服兵役的4个年轻人,如今过得如何?过得很惨却无人同情
-
我国将帅为何只有36人被定为“军事家”?
-
我国历史上寿命超过70岁的皇帝只有10个,其中开国皇帝有几个
-
郎士元是哪个朝代的 郎士元诗的特点及代表作有哪些
-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王羲之,从小在木板练字字迹深刻
-
秦灭六国为何楚国最冤 楚国被灭有哪些冤屈的地方
-
谁把蒙古帝国带入鼎盛?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忽必烈
-
此人兵器重达六十斤,两度单挑双鞭呼延灼,击毙没羽箭张清
-
崇文弘教——周瑛的广德之治
-
都知道唐朝有唐刀,但你知道唐剑长什么样吗?
-
红土缅怀 | 张鼎丞的风范
-
宣城与南京的历史渊源(中)
-
古代皇帝妻妾人数之谜 历代皇帝的后妃远不止三宫六院?
-
管仲协助齐桓公治理国家,做了一件事,竟成为后世青楼祖师爷
-
解放军揍越南有多狠?越军将领:换谁都守不住
-
轩辕黄帝麾下七位神将分别是谁 他们分别有哪些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