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父不进子房”,下半句更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提起礼仪这件事,想必古人更有发言权,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那时候的人们对于各种礼数也是十分讲究的。什么男女有别呀,君臣之间的礼仪呀,或者是与长辈之间交往的礼数,都有不同的细节划分。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聊一聊古人们的那些礼数。事实上,与其称之为礼数,倒不如称之为人们的生活观念。
古人们有句话说得好:“父不入子房”,也许这句话对于大家来说显得有点陌生,但是从字面意思上看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讲的就是做父亲的,不要轻易的进入孩子的房间。
古代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历史阶段,那时候的家长们就已经萌生出了尊重子女隐私的观念,毕竟每个人都有各自心里的小想法,或者是不想被他人知道的小秘密,家长们也不想破坏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因此那时候的古人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上,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这既是尊重子女的体现,同时也是父母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
殊不知这句话还有下半句,那就是“官不入民宅”。同样是从表面的意思上看,这句话指的就是做官的人不要轻易的进入老百姓的住宅。而这背后的哲理却引人深思,它究竟又有哪些深意呢?小编在这里就不和大家卖关子了。
喜欢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做官的人就好比是船,而老百姓就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单点说的话就是,老百姓对于做官的人来说起着基础的根基作用,因此那时候做官的人如果能够深得民心的话,那么他的仕途也必定是一路顺畅的。
那时候的统治者,为了能够收得老百姓的民心,通常都会采用仁政的做法,时时刻刻的惦念着老百姓的自身利益,或者实行一些利民政策。甚至那时候的统治者还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倘若自己真的有一天步入了老百姓的家中,这样该会给老百姓带来多么大的困扰与麻烦呀!因此那时候的统治者是绝对不会轻易的去老百姓家中的。
除此之外,我国的古代是十分讲究等级制度的,官民之间永远都有一道过不去的鸿沟,倘若做官的人真的有一天进入了老百姓的家中,首先会令老百姓产生不自在的感觉,除此之外也会使老百姓觉得自己是不是做了某些错事,才会引来当官人的围堵?
不过老百姓的想法也是合理的,毕竟自己生活的好好的,平白无故的为什么会有官员来造访呢?因此久而久之,官员们也理解了老百姓的心思,便不再轻易的去老百姓家中。说起老百姓与官员之间的关系,那可有的聊了。毕竟那时候的朝廷都是戒备森严的,老百姓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本事进入朝廷。
虽然说后来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是寒门子弟进入朝廷依旧是少数,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也是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既要担心自己的庄稼,同时也有担心有官兵来自家找事,因此想要打破官民之间的隔阂,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事实上,不只是在古代,就哪怕是在如今高度发展的现代,也会有一大批老百姓见到官员就四处躲,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会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就算是到了面对面的不得已情况,老百姓大多都会表现出点头哈腰的样子,因此官民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不平衡的。
现在看古人总结出的这句俗语,的确是一针见血啊!官不住民宅的说法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怎么样?你是否认同古人说的这句话呢?
相关文章
-
包拯真的是清官吗 宋代高薪养廉?
-
芈华历史人物简介:公子扶苏的生母(《大秦赋》中角色)
-
国宝去哪儿|今年春节,“黄河女神”要带伙伴去出差啦!
-
这个朝代很多人都不喜欢,但是它为中国做一贡献,至今影响着我们
-
我为毛泽东主刀手术的日子:他要求听着《满江红》动手术
-
梁山好汉的座次排序,是一出中国版《权力的游戏》
-
大泽乡起义时,那群误期的戍卒,等待他们的真是必斩的结局吗?
-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能存活源于宋美龄庇护?
-
冠长鼻龙:北美小型植食恐龙(体长4.5米/鼻骨突出)
-
趣闻: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
-
部编版八上第9课对外开放
-
1949,毛泽东首度访苏内幕
-
凤凰墩果然是泰州“宝地”!这户居民家装油的罐子,竟是元代传下来的国宝……
-
汉武帝推崇儒家,创造盛世道家,合理存在春秋战国,为何不能救世
-
1996年,我国开展了对圆明园的发掘工作,出土文物多达五万多件
-
1949年新中国的国号不能用这个“简称”
-
炎黄战蚩尤是史实还是传说 炎黄真的和蚩尤对战过吗
-
新华社怎样报道人民解放军进北平
-
让沉睡在“藏书阁”的古籍活起来
-
身为太后却给别国国君当情妇达30年?还生下两儿?真相让人感慨
-
【党史百年·天天读】8月18日——8月19日
-
▲古代攻城战到底有多惨烈,恐怖的冷兵器战场,让人望而生畏
-
古代丈夫死后,为何很多女子选择给丈夫殉情
-
青秀龙:中国巨型食草恐龙(长15米/距今6500万年前)
-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 齐桓公攻打楚国
-
他的诗句时常被人挂在嘴边,本人的知名度却不高
-
常熟市:编撰《历史上的监察官》打造“鉴古知今”的坐标系
-
埃拉尔巨龙:世界最大的恐龙(长30米/出土于阿根廷)
-
欧洲四大帝王:亚历山大/屋大维/查理大帝等(第三欧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