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战争史料 > \

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原标题: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1918年,出家前的李叔同,把“遗产”都分给了自己朋友和学生。唯独将2位名妓赠与自己的书画扇面,装裱妥当后交给好友丰子恺和夏丏尊,并嘱托他们妥善保管。

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是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在音乐、书法、美术方面很有造诣,年纪轻轻便名满天下。

凭他的才华和家世,想要赚点钱过上富足的生活,完全是件非常简单的事。

然而,世事无常不尽人意!他先是爱上艺人杨翠喜被母亲棒打鸳鸯,后与名妓李苹香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又因去往日本学习没了下文。

常言道:一个人要懂得放下,因为盈满则亏,无需等到真的亏了才想撤退!李叔同便是看透了这个道理,才让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

从日本学成归来后,他先后将油画、钢琴、话剧等艺术引入国内。在这期间,他一边在学校任教,一边寻求救国之道。但父亲的早逝、感情的不顺以及国家又处于危难之际,这一切都让他的内心十分苦闷,终日不得解脱。

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接触到佛家的苦修之法,他体验二十多天后,觉得这种苦修之法能够洗涤心灵,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

于是,他最终选择出家,入山苦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僧弘一大师。

1933年,已经出家15年的弘一大师,受邀到庐山疗养身体,却阴差阳错地救下一名陷入官司的穷苦女孩。

女孩是一名大学生,父亲在英国牧师家里当佣人,因为长相靓丽,时常被牧师的儿子骚扰。

这天,牧师的儿子想要染指女孩,就将她骗到家中,女孩知道他的企图后,想要逃跑。就在追逐的过程中,牧师的儿子滚下山坡伤了脊椎,导致高位截瘫。

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牧师威胁女孩,要么嫁给自己的儿子,要么就去坐牢。甚至还买通法官,判处女孩20年徒刑。

无权无势的女孩,为了不牵连父母,只得答应牧师嫁给他的儿子。

弘一大师听说后,十分震惊地叹道:人间竟有这等不平之事,普度众生是佛门子弟的职责,贫僧定不会袖手旁观。

随后,弘一联合友人以及当地一些名流,向法院施压,要求给女孩一个公正的判决。

一番打听后才知道,负责审理此案的人十分喜欢收藏书籍,如果弘一愿意屈尊拜访此人,赠与他一些字画,这事或许就简单了。

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弘一大师是个心气很高的人,向来不屑攀附权贵,更不喜主动结交官宦人家。但这次他只能破例,主动拜访求情,赠送自己的亲笔画作。

没过几天,女孩先前的判决被推翻,改判了无罪。

或许会有人认为弘一大师此举有失偏颇,出家人四大皆空,应潜心修佛,断绝红尘往事才对,如此多管闲事,不怕坏了自己的修行吗?但弘一就是这样做了,因为他明白:修佛的真理便是“仁爱、爱人”

比起救人于危难这些小事,弘一大师的爱国情怀,更值得每个人学习和称赞!

1937年,中华民族陷于危难之中。日军逐渐逼近厦门,很多人都劝弘一大师外出躲避,但他却说:贫僧愿舍身护佛门,势与夏市共存亡,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当属晚节。随后,他将自己的居室改成“殉教堂”以此明志。

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第二年,厦门城中炮火不断,即将沦陷。弘一大师不畏炮火,走上街头,亲手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横幅,并发表演讲: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以爱国情操来保卫祖国。

战争期间,一名日本军官得知弘一大师的名声与影响,就想利用他来挑起事端。

日本军官找到弘一法师,邀请他像唐朝高僧鉴真一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没想到弘一大师一眼就看穿了他的计谋,愤怒地反击道: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色的,现在已经被你们染红了!

短短三句话,不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还凸显出弘一大师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气概。

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弘一大师在世63年,无论是在俗的39年,还是为僧的24年,他的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在大多数人眼中,弘一大师是近百年来学术界与佛界中公认的奇才和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他一生所写下的诗歌无数,被传唱至今的《送别》更是经典,一句“长亭外、古道边,烽火碧连天”人人熟知皆可吟唱。

然而,弘一大师所著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是他一生彻悟后的人生真谛,也是朴实且接地气的人生箴言。

他用《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告诉世人:在短暂的一生里,要学会控制欲望、戒骄戒躁,不求名垂青史,但求习得一颗平常、恬淡之心。

民国才子李叔同,遭遇“伤情”选择出家,后世如何对他感念至今?

纵使我们不能像他一样舍弃整个俗世红尘,若能放下执念,在得失之间适当取舍,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

在弘一大师留下的著作中,没有告诫、没有鸡汤,有的只是比“断舍离”更高一个境界取舍,比如放下过去,释放新的空间,才能容纳更多美好的事物。

人生贵在放下,才能重获新生,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方能更加幸福!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