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青年学子实地触摸“伟大转折”

原标题: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青年学子实地触摸“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青年学子实地触摸“伟大转折”

80多年过去了,一场会议的影响仍在持续。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城琵琶桥东侧原贵州军阀师长柏辉章的公馆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

如今,在遵义会议会址周边,道路常常是拥挤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小长假或者寒暑假,这里常常堵车,“来游览和学习的人很多”。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陈晓琴就是其中一员。今年暑假,她和同班同学组成了一支8人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遵义市寻找书本里读到的遵义会议的痕迹。

他们花了半天时间徜徉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一个馆一个馆地看,逐字逐句研读史料。她强调,自己不是游客,是到那里学习的。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教材里的权威描述。陈晓琴说,直到亲身走进遵义会议会址,并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细细品读史料中有关这次会议的各种细节,自己才真切感受到这3个“挽救”的深刻含义。

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走过的路,遵义会议纪念馆里有完整细致的介绍。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大厅的左侧,参观者能看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这几个大字。陈晓琴说,对于什么叫“转折”,到了这里才有了切身体会。

一支笔、一杆枪、一本记事簿……一件件展品让陈晓琴仿佛置身现场,她在这次社会实践的总结报告里写道:在历史长河中看似寻常且不起眼的物件,却让如今的我们浮想联翩,想象着红军战士正拿着这杆枪四渡赤水,拿着这个本子记录着党内如何纠正“左”倾错误,桩桩件件都映射着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会址在1954年开始复原陈列,195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